信托或公司服务提供者牌照编号: TC001160

中国无须担忧投资向印迁移

2022-11-10 18:41:52

  印度经济增速、吸引外资额双双超过中国的消息近期频见报端,全球也把目光聚焦在这个正享受改革红利的金砖国家,但无论是对全球的经济贡献,还是在对产业发展促进效力方面,印度都与中国差距甚远,更多领域还需中国帮助和合作,非对手而是伙伴。

  近年来印度经济改革步伐显著,除了刚刚放开的外商投资新政外,还有“印度制造”等促进就业、发展经济的具体措施,为这个服务和消费驱动的经济体增添了增长动能。印度接近8%的经济增速令世界瞩目,超过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增速。

  在政策和改革红利的驱动下,一批全球有影响力的企业开始布局印度。近期苹果、富士康准备将工厂迁往印度的消息尤其令中国业界唏嘘,存在印度竞争力超过中国的“过度担心”。

  印度作为金砖国家中较高增速者,经济体量与中国尚有差距,根据汇丰银行一份报告测算,印度在保持当前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未来十年才会达到中国2005年时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

  美国《财富》杂志称,印度面临增长风险,因为国内喧闹的各利益集团使许多关键的经济改革胎死腹中。印度总理莫迪上任第一年,一些幸运的突发因素使印度经济增速在近几十年来首次超过中国。然而,可持续增速将低于印度乐观主义者的预测。在制造业实力方面,印度仍远远落后于中国。即便经济放缓,中国仍在2014年创造超过1300万个就业岗位,而印度费尽周折也仅创造100万个。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规模庞大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高储蓄率意味着中国并不依赖变化无常的外来资本,未来依旧能够稳定发展。

  竞争方面,虽然在IT、低端生产链领域中印之间会有直面竞争,但两国的合作前景更为向好,不仅能双赢,也益于全球。中印两国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约16%,还在稳步增长的两大经济体未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持续增加。在经贸领域, 印度是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巨大市场,如果印度人均收入开始稳步上升,那么必然会带动服装鞋帽、家电、摩托车、汽车、通信、基建、住房家居等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中印两国经济也有一定的互补性,印度经济增长毫无疑问会给一些领域的中国企业带来机会。

  印度产品需要中国市场,特别是在某些互补性领域,如医药和制药领域、IT和相关服务及农产品领域。印度还希望更多中国资本流入,推出中国投资人和企业家便利参与的“印度制造”计划及其他旗舰计划。中国还可利用印度人才和商业环境正在改善的便利。到2020年,印度人口平均年龄将达到29岁。为了将青年人转化成一笔宝贵的资产,印度推出了“技能印度”计划,以期在2022年前让4亿名青年男女接受良好的培训。与此同时,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增长,激发经济各领域的创新与创业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创业印度”计划将通过创新与创业来创造就业。

  另外,印度急切希望发展世界级的基础设施,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企业具有吸引力。据介绍,印度政府正在大力建设工业走廊、国家投资和制造区以及专用货运走廊,来促进人们对该领域的投资。“100个智能城市”计划可将印度100座城镇转化成助推经济增长的引擎,而“数字印度”方案则致力于将整个国家打造为数字化社会及知识型经济体。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领域有着内在实力的中国企业可将印度作为他们“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地。另一方面,印度企业也可以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基础——“物联网”这一全新领域与中国企业结成合作伙伴。



RICHFUL瑞丰的优势

  • 50
    办事处
    全球50多个国家/地区设有办事处。
  • 9,000+
    职员
    包括资深的专业领导层和拥有各相关专业资格的人员。
  • 20万+
    客户
    包括财富杂志全球500强至初创公司等不同规模的企业。
  • 4950亿美元
    资产行政管理
    资产行政管理规模达4950亿美元。
  • 1,400+
    港股上市公司
    为1400家港股上市公司提供投资者和首次招股等服务。
  • >50%
    全球500强企业
    为《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中50%的企业提供服务。

资质与荣誉

  • 信托或公司服务提供者牌照:TC001160、TC001060、TC001056
  • 香港公益金铭谢状
  • 香港小童群益会杰出商界企业义工奖
  • 香港劳工及福利局「社会资本动力奖」
  • 香港最优秀企业大奖
  • 纳闽国际商业金融中心(Labuan IBFC)中国授权代理机构
  • 阿联酋一级代理
  • 香港货品编码协会一级代理
  • 香港中国商会董理事会常务理事
  • 香港职业介绍所牌照

专家团队

Simon Webster
首席执行官
Andrew Cherry
首席财务官
Kim Jenkins
首席运营官
Melanie Fitzpatrick
首席目标与人事官
Tim Leung
首席技术官
John McLean
总法律顾问与首席法务官
Jonathon Clifton
集团常务董事-企业解决方案
Chris Collins
首席企业发展官
张海亮
大中华区主管,董事总经理
蒋梦南
Vistra卓佳执行董事,RICHFUL瑞丰总经理

典型客户

公司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