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中秋,迎月、赏月、追月三夜(农历八月十四至八月十六),香港铜锣湾大坑区的客家人都要喜气洋洋地在区内大街小巷飞舞火龙,驱邪祈福,欢庆节日。这个习俗自1879年开始,已有132年历史,成为香港最有特色的中秋节传统习俗,也是香港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的火龙用一种名叫珍珠草的植物扎成,龙头由藤条构建,龙牙用锯齿般的铁片替代,龙眼由手电筒组装,龙舌用漆红的木片装上,引龙跳跃腾挪的龙珠是金黄的沙田柚。除去龙头、龙尾,龙身一共32节。扎好后,每节插满长寿香,以备中秋之夜舞火龙点燃。大坑客家人舞动的火龙最短也在40米以上,最长的曾达到88米,是由300名青壮年轮流替换舞起的火龙。
这里中秋舞火龙的起源,有着一段传说:132年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处搜捕,终于把它擒获。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得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就照办了。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习俗就流传至今。
1997年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日益关注香港本土的文化遗传,注意保护原居民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舞火龙这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很好的继承和保护。如今大坑区中秋舞火龙活动规模越来越大,舞动的火龙也越来越多,区里除了设有总教练、教练、总指挥、指挥外,还设有幻灯组、龙珠组、龙头组、龙尾组,以及音乐组、安全组等。每到中秋,轮番舞龙者达3万人之众,成为一道美丽的文化景观,吸引了数十万本地人和外来游客,成为香港中秋节庆活动的一大亮点。
今年中秋节,笔者曾在香港大坑区感受到舞火龙的热烈气氛,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我乘坐地铁,随着人群来到大坑,那里早已人山人海,许多外国游客正驻足观赏。傍晚,舞火龙活动在人们期盼中开始了。最先出场的是打鼓乐队,然后是身穿苏格兰服饰的表演队巡场表演,最后才是舞火龙的队伍闪亮登场。只见前边是两颗硕大的龙珠被高高举起,紧随其后的是摇动着的龙头,后面喷出烟火的是长长的龙身,迂回盘旋着。火龙追着火球,沿着街道奔腾。大坑火龙从外形上看与内地耍社火中舞的龙差不多,不同的是这里的龙周身密密麻麻插满了燃烧着的长寿香。既要将龙舞得精彩,又要不被香火烫着,对于舞龙者难度大了很多。太感谢这些舞龙的人了,为了让大家过足瘾,他们高举着火龙穿插腾挪、跳跃翻滚,不停地表演着一些高难度动作,赢得一阵阵喝彩。
这条火龙身长60多米,身上插满点着的长寿香。舞龙者大都是年轻人,他们不要任何报酬,不顾烟熏、忍住火烤,舞动火龙,连续三晚,跑遍大坑,每晚持续四五个小时。中秋夜,大坑火龙还舞动到维多利亚公园,在中秋彩灯会上展示风采。精彩的表演结束了,插在火龙身上的长寿香被纷纷拔下来送给围观的众人,我也很幸运的拿到一支,很开心,因为这是幸福的象征嘛。同行的人告诉我:“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幸福是要传递的,最好是将得到的长寿香送出去。我当即将手中的香送给了身旁的一位外国友人,将美好的祝福送给了她。
目前,香港特区政府已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申请,将“中秋舞火龙”这项民俗活动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