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去年开始主动推地,今年更采取近乎定期卖地的措施,即每季公布和推出地皮拍卖,务求加快供应量,纾缓飙升的楼价。回顾近期拍卖土地的成绩,政府的推地政策初见成效。
今年度首次卖地在4月底进行,当时红磡高山道地皮经过88口叫价后,最终以15.25亿元(港币,下同)投得,较开拍价9亿元高达六成九,折合楼面地价每平方呎9934元。炽热的竞投气氛很快就传热香港楼市,黄大仙一个新盘在“五一”黄金周长假开售时出现长长的人龙。
相隔不到一个月,港府在今年5月中又推出三幅土地,但成交价齐创佳绩,二手市场随即时掀起加价潮。有立法会议员形容,港府推出住宅地皮图遏抑楼价升幅,发展商便以高价投地,进一步推高楼价,但发展商不可能无止境抬高楼价,这种以本伤人策略难持久。
本年度的推地,前两次均令地价高价成交,但港府6月再推出两块地皮时,其中一块位于港岛半山波老道豪宅的土地以116.5亿元成交,低于市场预期,不过仍创下了香港政府卖地纪录以来的第二高。
美联集团副主席黄锦康认为,波老道地皮成交价远低于市场预期主要是因为近期政府加快推出豪宅土地,发展商预计未来市区土地供应将有所增加,这也反映出市区豪宅升幅不如过往急速。
到了上星期批出的“限尺地”,成交价再进一步表明,发展商的银弹似乎已经有所收敛,土地市场的资金已经不敢到处横流。业务人士认为,港府的推地政策开始生效,最重要的是持续供应。
港府上星期批出的东涌“限尺地”,发展商最终以37.7亿元夺得,楼面尺价仅2703元,贴近市场预期最低价,这次卖地也未如本年度首两次卖地般刺激楼市。
恒隆地产主席陈启宗认为,大量增加土地供应是压抑楼价的治本之道,他建议港府要多推土地及定期卖地,且指定建设700呎以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