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指南
注册香港公司好处

探究香港为何雨后不见“观海”:生态环保两相宜

  与内地许多城市相比,香港地处沿海且地形复杂,加上常遭台风和暴雨侵袭,属内涝高发区。仅6月香港就发出6个暴雨黄色警告,全月降雨量达436毫米。尽管大雨不断,但香港并未出现如内地般遇雨即可“观海”的内涝情况。 

  也曾遭受水浸

  在香港,城市内涝被称为“水浸”。特区政府渠务署土地排水部高级工程师陈尚希表示,香港水浸问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尤为严重,有时大雨会造成齐腰深的积水。

  过去几十年中,香港城市发展迅速,使得市区高楼林立,大量土地被水泥覆盖,地表径流面积增加,造成城市“消化”雨水能力降低。此外,原有的排水系统日趋老化,再加上地势低洼,不论是商业闹市抑或新界元朗市集,每年雨季都会出现严重的水浸问题,1992年5月的一场暴雨,就曾给港府带来了超过1亿港元的经济损失。

  排水系统合理

  此后,港府痛定思痛,高度重视城市内涝问题,先后建了元朗排水绕道、恢复蓄洪池等工程,试图通过这些主导型工程来缓解城市内涝的压力。

  香港多山,特区政府决定通过兴建雨水排放隧道,将高地集水区的雨水直接引流入大海,减轻下游市区排水系统负荷。将于2012年投入使用的港岛西雨水隧道,可截取30%的雨水流量,使港岛防洪水平提升到50年一遇的水平。

  此外,渠务署平时有专人定期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检查维护,以确保暴雨时节运转顺畅。统计显示,自1995年以来,香港防洪投入共约220亿港元,全港易形成水浸土地面积已从3000公顷降至356公顷。

  生态环保两相宜

  当遇到紧急情况,即天文台发出黄雨、红雨警告或挂出8号风球(严重台风警告)时,特区政府会立即成立紧急控制中心,由渠务署、民政署、消防处、警察部门等共同组成,负责信息互通,全面协调因大雨造成的路面交通、人员疏散等问题。同时渠务署会发短信给水浸高发区的住户和店家,通知他们做好预防工作。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香港年均降雨量也在不断增加,区域性暴雨周期变得更短,一些防涝思路也受到公众质疑。

  面对质疑,渠务署对治理方法进行了检讨,意识到必须恢复生态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涝治理难题。为此,他们在元朗排水绕道工程范围内,进行生态恢复试验,试图通过重建湿地、水塘等方法,寻找可持续性的抗涝方式。现在香港已有不少翠绿和生物繁多的河岸、芦苇池、河曲和红树林。或许,这种兼顾生态需求、社区环境和公众利益的治理机制,是降低城市内涝风险的另一条可行之路。

现成公司热 | 信托基金 | 财务管理 | 政策法规 | 工商注册 | 企业管理 | 外贸知识 | SiteMap | 说明会new | 香港指南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RICHFUL瑞丰
客户咨询热线:400-880-8098
24小时服务热线:137 2896 5777
京ICP备11008931号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