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内地多个城市在大雨后出现严重内涝现象,引发关注。而地处沿海的香港,年降水量高达2300毫米以上,加之受台风滋扰,雨后低洼地带积水问题却不严重,城市整体内涝现象近十年中不断改善,香港是如何解决这个困扰城市发展的难点问题的呢?
多管齐下 突破“黑点”
在香港,城市内涝也被称为“水浸”。过去几十年中,香港城市发展迅速,大量土地被水泥覆盖,地表径流面积增加,造成城市“消化”雨水能力降低。此外,多年前兴建的排水系统日趋老化,加之未能及时处理的垃圾和冲击物堵塞渠道等,均成为水浸问题恶化的“帮凶”。
特区政府渠务署土地排水部高级工程师陈尚希告诉记者,香港水浸问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尤为严重,有时大雨会造成齐腰深的积水。
为全面解决雨水排放问题,特区政府在1996年展开了“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该方案主要归纳了三种方式缓解水浸问题:第一,通过更换、扩充地上和地下排水管道,提升抗洪能力。陈尚希说,这种方法比较传统,对市政交通与市民出行影响较大,不易操作。
第二,建设雨水隧道。香港多山,特区政府决定通过兴建雨水排放隧道,将高地集水区的雨水直接引流入大海,减轻下游市区排水系统负荷。将于2012年投入使用的港岛西雨水隧道即为一例。该隧道于2007年动工,造价30亿港元,总长约19公里,设有34个截流进水口。渠务署香港及离岛渠务部高级工程师刘永锦介绍,隧道投入使用后,可截取30%的雨水流量,使港岛防洪水平提升到50年一遇。这种方式同时也减少了在市区开掘道路和铺设渠道的麻烦。
第三,设立蓄水及水泵系统。在水浸严重的“黑点”地区设立蓄水池,暂存部分雨水,待高峰期过后,利用水泵排出储存雨水。
统计显示,自1995年,香港防洪投入共220亿港元,目前已完成项目总值约120亿港元,全港水浸“黑点”已从16年前的90个降至目前的16个,易形成水浸土地面积也从3000公顷降至356公顷。
强化预警 部门合作
陈尚希说,渠务署平时设立24小时值班热线,负责处理市民关于水浸等问题投诉。在清理淤塞水渠方面,基本可以保证当天派人处理在下午1点前收到的投诉;第二天12点前回应下午1点后的投诉。
当遇到紧急情况,即天文台发出黄雨、红雨警告(均属高级暴雨警告)或挂出8号风球(严重台风警告)时,政府会立即成立紧急控制中心,由渠务署、民政署、消防处、警察部门等共同组成,负责全面协调因大雨造成的水浸、路面交通、人员疏散等问题。
陈尚希说,在大雨到来时,渠务署会在全港范围内派出三十几个小分队,每队4-5人,携带清渠设备,在容易出现水浸的地区蹲守,一旦发现管道堵塞等问题,即时清理,避免问题扩大。小分队随时与中心保持联系,以便在必要时寻求支援。
此外,渠务署还特别向部分水浸“黑点”地区住户提供“预警短信”服务。刘永锦介绍说,当天文台做出预警,渠务署会发短信给水浸高发区的住户和店家,通知他们将有暴雨或台风到来,让他们做好预防工作,减少水浸损失。
香港今年暴雨连连,6月已发出6个黄色暴雨警告,全月降雨量达436毫米,并出现逾50宗大树倒塌。陈尚希说,尽管大雨不断,但今年香港各地区并未出现特别严重的水浸情况,绝大部分市民投诉均可在消防人员与警察到场后即时得到解决,体现整套应急机制运作顺畅。
渠道维护 功在平时
陈尚希指出,面对强降水带来的种种问题,一套灵活有效的紧急应对机制固然重要,日常针对排水系统的检护工作更是不可或缺。
渠务署将平时对城市排水系统的维护分为监察、清理与维修三部分。工作人员会定期检查水渠,无法直接看到的部分则通过摄像设备录影观察,以确认管道内部是否出现裂痕等老化现象。一旦发现管道淤塞、破裂等问题,则着手进行清理与修复。
陈尚希说,香港所有渠道排查工作大概5年可以完成一个循环。渠务署同时已开始推行“雨水排放系统资料储存和管理电脑化”,将所有渠道资源信息、曾发生过的水浸情况、做过何种维修改善工程等内容输入电脑,以便随时掌握情况,作为日后跟进、改善工程的参考。
刘永锦说,一个排水工程竣工仅仅代表工作的开始,只有持续维修,并号召市民共同参与,不在河道、渠口乱堆垃圾,减少淤塞,才能确保排水系统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