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带三岁小女出门,刚进电梯,便碰上两位邻居,两人赶紧欢欢喜喜地掏出一份红包给小女,还不停地说些祝词。而我,则大方地笑纳了,并和小女一起向对方恭祝春节。
和内地长辈给晚辈派红包的做法大相径庭,香港人发红包的习俗是这样的:见到邻居家的小朋友,要派出红包;开春上班后,见到未婚的同事朋友,即使他/她的年龄比你大,甚至是你的上级老板,也要派出红包;有时大楼里的住户见到门卫和物业管理处的办事员,也会给他们派红包。
红包里面有多少呢?一般都是10到20元的港币,少有超过50元的。每到春节前,都会见到银行门口排着长龙换新钱的港人。
香港人送红包的时候口中都念念有词,一般是恭喜发财,或是身体健康之类;收红包的一方则会笑纳,有的还会讨着要红包,笔者就有碰到其他部门的同事大老远跑来要红包的。
这是因为香港人相信,红包能带来财气和喜气,会令自己的一年沾光,顺顺利利。
常常会在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活动上,见到不少骨灰级的资深记者,甚至是不需要出来采访的编辑出现在采访中,因为这时候也是不少上市公司高管或特区政府官员出来大派红包的时候。大家不仅可以得到小利市,还可以沾沾这些高官或是公司高管的好运(在香港,记者也只有在这时候才可以名正言顺收红包)。
颇有意思的是,香港的红包一直以20港元为“主流”,就算经济再好,通胀再高。老一辈香港人说,20元港币的红包已经有许多年了。
另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港式红包还与香港经济有一定关系。2008年金融海啸后,香港媒体统计发现,港人准备的红包基本上是10港元的多,显示大家的红包缩水了;到了2009年及2010年,经济好转,股市大升,红包便又恢复至20港元了。
笔者以为,香港人似乎比我们内地同胞更能发挥红包的本意。小小的红包,礼轻情谊重,让你与邻居有所互动,也是让你与住所的管理员关系进一步融洽的机会。
笔者记忆深刻的是,小时候在内地,红包金额从最初的10元,飞涨到了50元再到百元,前后不到三四年的时间——到了现在,一些城市的红包已经升至500元至千元级别了。笔者认为,这已经远远脱离了它的本意。
香港当然也不乏高标准一点的红包,像一些上市公司主管派的红包,但一般也不过百。近日一位参加开春活动的记者透露,港交所主席夏佳理与行政总裁李小加派给记者们的红包也不过20港元(似乎多年来传统上也一直如此)。
这个数字没有超出我给楼下老管理员的红包金额,也没有超出小女从邻居手上接来的红包数。在这个问题上,大家都是平等的,享受的是一个互祝喜庆的过程。
希望不久的未来,我们内地的红包文化也能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