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托基金|财富传承管理|家族办公室
注册香港公司好处

蔡鄂生:让利实体信托才有未来

在历经了一段跨越式发展之后,我国信托业如今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跃居金融行业的第二位。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6月末,信托资产余额达到9.45万亿元。但在庞大资产管理规模背后,信托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731,曾分管信托业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长沙 注册香港公司服务]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强调,不能简单以规模衡量信托业发展的好与坏,对其的监管应具备底线思维。
“刚性兑付”并非信托本意
记者:中国信托业已经超过了保险业,成为第二大金融行业,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您却多次表示,您分管信托业,最不愿谈的也是信托业,个中原因是什么?
蔡鄂生:我不爱谈信托,是因为认识需要过程,人们都在关注信托业的规模有多大、收益有多高,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从监管者角度看,我关注的是它的风险防范、经营模式的形成。
今年1季度,信托产品规模新增余额9000余亿元,加上赎回的信托计划,单季度信托规模新增加了1万多亿元,这是很令人担忧的。我甚至不太客气地问一些信托公司:你们是不是不想活了?银行信贷在同时期增长的情况是怎样的?信托公司怎么就冲在了前头、有1万多亿的新增规模呢?
如果看历史数据,类似20084季度或者20091季度的信贷增长速度不能被看做是常态,只能作为应对危机的手段。在2007年,单季度银行新增贷款也就是近1万亿元,全年下来才增3.63万亿元。2008年全年新增贷款4.9万亿元,单季约1.2万亿元。信托公司凭什么现在创造出单季度1万亿元的新增规模?这种规模的增长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到底有多少成熟项目?这些项目能否支撑目前的收益水平?实体经济承受得了吗?不能简单站在信托公司的角度看待问题,要看市场的实际需求。
为此,我还设计了一个表,把所有1季度新增的信托计划逐一列出项目、投资地点和资金来源,之后再做具体分析。这期间,银监会也出台了“8号文”规范资金池理财产品。到了6月末,信托资产从余额看出现了下降,到年底争取再降一降,可不能突破10万亿元。
记者:现在“刚性兑付”似乎成为信托业的一块招牌,但在信托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背景下,“刚性兑付”是否存在压力?
蔡鄂生:从法律上讲,信托资产损失是赔偿,不应该表述为“刚性兑付”,但由于现在很多投资者没有承担风险的意识,信托公司又出于生存和保持稳定的考虑,才出现了“刚性兑付”这种情况。
“刚性兑付”并非信托公司本意。目前,银行存款有隐形全额保险;证券、保险也都有了保护基金;信托公司缺乏保护机制,一旦出问题,只能自己兜底。
在此方面,投资者也需要提升认识,很多人认为信托产品是类银行业务,是高息产品,应该有人兜底,这里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对投资者还要做投资文化、信用方面的教育。
现在的信托公司还不敢不兑付,这源于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他们认为不兑付会影响到自身发展。从2005年金信信托停业整顿后,信托公司已经没有人埋单了,所有的风险都是自担。实际上现在也出现了信托计划最后不“刚性兑付”的,即不能按预期收益收回投资。要彻底撇开“刚性兑付”,还需要法律方面的支撑,但这也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监管者的底线思维
记者:信托业这些年的跨越发展,有赖于监管部门的大胆放手和底线思维,作为从事金融监管工作30多年的一名老将,您对于防范风险和创新发展的界线是如何把握的?
蔡鄂生:我始终在思考信托业的发展路径和经营模式。所谓的底线,是在当前发展的状态和行为下,会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这是要思考的问题。
由此,我给信托公司出了道题,让他们去测算一下:在什么样的规模和收益水平下,下一步,信托公司还能活5年?比如一个公司已经有了2000亿元的规模,规模如果降到1000亿元能否还活5年?如果可以,就证明他能够度过转型期。
目前,信托业的整体状况比较清晰,但对于风险暴露的方式、可能产生风险的区域以及是否会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问题还需要再认识。单体风险一直存在,很多人嘴里喊着风险防范,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心里缺少那根弦儿。不良贷款率低就等于没风险吗?我不这么看。
记者:您认为市场需要认识的信托业风险在哪里?
蔡鄂生:我认为要看信托业的发展是不是在轨道上。在我国,信托出生于经济发展多元化、金融服务多样化的背景下,从根源上说,我们的信托不能和国外信托相比较,甚至连旧中国的信托业也不能比。信托本身是财产关系,真正的信托计划是管理成熟的资产。而目前,信托计划主要做的还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投资项目或类信贷业务,严格来讲不能算作真正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
信托公司经过了前后5次整顿,重新拥有牌照的60余家信托公司也面临新的发展抉择。我认为他们应该健康平稳发展。而在现阶段市场条件下,如何健康平稳发展,成为了我们的课题。
这几年,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信贷快速扩张,支撑了信托业发展,但这并不是机遇。这几年金融发展的速度也很快,这种快又是什么带动的?看事物不能脱离市场整体大环境,好与坏不能单纯看体量,还要看它内在的质量。
我管了信托业这么多年,但从来没有在所谓“信托没问题”的思考之下去监管这类机构。近两年人们一直在关注影子银行的风险,社会上也总将其和信托业相关联,总觉得信托是影子银行风险的一个关键点。但我们的信托公司是被监管的,与国外的影子银行是有差别的。对其杠杆效应和风险到底如何认识?所以直到离任,我都在观察信托业存在的问题,注意它的风险。
记者:您认为对于金融机构发展而言,监管者起到了哪些作用?
蔡鄂生:首先,我认为机构的走向是法律赋予的,不是监管者给的。我们不能一上来就对行业指手画脚、监管发生在行为之前。要先靠机构在遵守法纪规范前提下去创新,然后我们再来看你的创新发展符不符合方向和社会需求,有没有风险。
其次,现在有一种观点是,只要有监管者的存在,机构就不能存在问题和风险,否则我们存在就没有意义,我认为这太理想化了。控制风险绝非仅是监管部门的事,也不要认为市场是被管出来的,监管者管的是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市场公开和信息透明,保护投资消费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监管个体行为。谁能说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只是监管出了问题?我认为首先是它根上出了问题。
当然,监管部门也要提高水平。要不断深入了解市场,否则你定起规则来就会出问题;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政策,切实做到微调预调。回到信托业,很多人说规模接近10万亿元是好事,但我认为这里存在问题,必须坚持底线思维。
让利实体信托才有未来
记者:前不久您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信托大佬牺牲利润,服务实体经济,这样一种表态,您的目的是什么?
蔡鄂生:这是一种意识。信托公司不这样做就会有风险。不要认为收益普遍高就是对的,敢于向实体经济让利才能有未来。但他们是否敢于这样做,包括银行通道能不能少挣钱?从技术层面看,降低收益率是有空间的,关键在于敢不敢牺牲利益。
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降低收益率的时候了,如果信托公司不牺牲利益,实体经济支撑不了如此高的收益,公司正常经营就会出现问题,会出现波动。这是大局思维方式。当然,对于信托行业而言,有问题就要暴露,暴露得越早越好,这就是方法论。
事实上,信托产品的平均期限都不长,平均期限在两年左右,即便规模上去了,履行合同的压力也并不大。现在要做的是不能盲目乐观,控制发展节奏、准备过冬。以往我们应对过很多风险,也时时总结积累经验。如果确定现在的规模是平稳合适的,就便于监管者应对风险。相比之下,应对5万亿元规模的风险比应对10万亿元规模的风险要简单。
监管层要讲求方法,方法对了,可以少走弯路,具体的应对和执行就要交给“交通警”了。我的看法,作为单体来讲,5亿元以下的信托计划,信托公司资本金积累应该可以覆盖风险,主要由公司自行处理,但对于10亿元以上的信托计划监管者就要特别关注了,不要只去看不良率,用大数判断风险的方法最直观,因为风险都是积累起来的。作为监管部门,真正的职责是关注单体风险,防范系统风险。如果系统性风险出现,央行就会行使最后贷款人的职责,一行三会的工作是一个完整的链条。
记者:您多次表示,信托业更多体现了类信贷的性质,在您的理想中,我国的信托业应该是一个什么状态?
蔡鄂生:信托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既然如此,就要分析受谁之托、理什么财的问题。不能把理财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些简单的项目,真正的财富管理是一种成熟产品的管理,而不是对半拉子工程或者建设项目的管理。但在我国目前市场环境下,不能要求信托纯之又纯,效法欧美方式,那是达不到的。
实际上,现在仍有很多与实体经济相关联的信托计划,而非简单的交易产品。也有人说,信托计划在前几年支撑了政府债务平台和房地产市场,但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在关注这些领域,信托公司也无法脱俗。
信托业的发展,从根上有两个问题尚没解决:第一是管理什么样的财富和资产;第二是替谁理财。在欧美,机构信托行为和个人信托行为都有,他们的财产关系不一样。我们的信托公司相当一部分是发挥着通道的作用,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借助这一通道形成信托计划,这样的做法严格讲是不纯粹的。
另外,从风险的角度讲,这些资金是否进到表内了?如果银行和信托资金都在表外,那么对整个的风险判断就会有影响。
记者:金融改革正风起云涌,您认为信托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是怎样的?
蔡鄂生:我国信托业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存在着多种可能。日本的信托银行目前已经变异,台湾在上个世纪还有信托公司法,后来也废掉了,变成了金控公司。我国通过5次整顿,特别是信托法和“两个规定”出台后,基本上把握住了总体发展方向。但理想目标和目前发展会存在差距,我也从来没说过,信托公司的发展到了一个成熟模式阶段,始终是在摸索着发展。
从根上看,我国信托业在财富和资产管理方面差的还很远,但现在信托公司所做的业务为了生存和发展,这也是必要的,任何公司都需要有积累。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信托理财的方式下,投资者也获得了较多的收益。2010-2012年信托业为受益人创造的收入累计2932亿元,信托公司本身累计实现收入985亿元。
现在有人问,[南京 注册香港公司服务]信托产品收益率为什么这么高?这是需求方决定的或者说是为了生存被动接受。另外,由于某些政策的调整,银行贷款有总量控制,也给了信托公司机会。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只要有能够支撑高收益水平的项目,就可以做计划,他们不会给不能支撑高收益的项目去找资金,也不会在明知道你支付不了目前收益水平的情况下,还去发行产品。
在大的经济、金融改革的环境下,信托业有了发展,但发展路径能否符合经营方式的转变、效率的提高、产业政策的要求以及本身业务的根本要求?总的来看,信托业还要摸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而且这种路径不一定一开始就是成熟的。
现成公司热 | 信托基金 | 财务管理 | 政策法规 | 工商注册 | 企业管理 | 外贸知识 | SiteMap | 说明会new | 香港指南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瑞丰德永
客户咨询热线:400-880-8098
24小时服务热线:137 2896 5777
京ICP备11008931号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