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托基金|财富传承管理|家族办公室
注册香港公司好处

陈兵:中国信托业规模膨胀到何时

“信托在国外已有3800年的历史,国外将个人财产及金融资产委托给信托投资公司进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信托与银行、证券、保险并称为现代金融业的四大支柱”。
 新中国最早的信托机构是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于1979年10月4日创办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信托),经过几十年的波澜起伏,目前的保留的信托名额73 个,登记在册的信托公司66家,这些信托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派系”:“银行系”,“央企系”、“地方系”。信托在新中国的发展虽然已经有超过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行业真正快速发展却是近几年才开始。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在厦门注册香港公司服务]中国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规模不到1万亿,07年整个行业集合信托发行规模为639亿,大部分信托公司全年发行信托产品数量都维持在个位数,信托爆发式的增资开始于08至09年,每年以几乎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发展,到2011年集合信托发行规模达到5687亿,信托业管理的资产总规模已经达到 4.8万亿。截止2012年10月,信托规模已经膨胀到6.58万亿,如此爆炸式的增长在国内外都让人瞠目结舌,这样发展不得不引起大家的反思。下面我们从信托爆炸式膨胀的原因、信托资产规模的构成、泛资产管理时代的同业竞争、巨额兑付压力等来简要分析信托行业发展以及信托规模的膨胀。
信托规模膨胀的主要原因
信托规模膨胀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目前我国的信托主要是融资贷款类信托,规模膨胀的基础是融资需求的持续增长(目前我国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严重不足,主动管理型投资类信托规模有限),在国家货币政策以及宏观调控楼市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工商企业还是房地产甚至是政府平台类公司,都有大量的融资需求,在银行贷款困难的背景下,借助信托融资成为了一条重要的融资通道。同时,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握有大量资金的企业机构投资者,都需要寻找寻找稳定可靠的投资渠道。此时的信托公司和“房地产中介”的角色比较接近,自然也疯狂扩展业务博得名利双收。
“刚性兑付”是信托规模疯狂膨胀另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没有“刚性兑付”信托虽然也会成长,但可能更加常规化。所谓的刚性兑付,就是信托产品的融资主体如果未能到期还款,信托公司也必须保证到期资金的支付,在刚性兑付的前提下,信托产品实质上完全保本、保息。然而实际上根据《信托公司管理办法》(2007 年版)第34 条,信托公司不得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保证最低收益。当前的“刚性兑付”只不过是“信托公司”以及“投资者”之间达成高度共识的行业“潜规则”。
 然而“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完全打破了金融行业中“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原理,让信托产品畸形化,成为一个“风险豁免的高收益投资产品”。在这样背景下,信托产品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认可,缺少有效投资途径的中国高净值人士开始疯抢信托产品,这自然催生了信托的膨胀。
信托资产规模构成
从整个行业来讲,信托资产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针对普通投资者发行的“集合信托投资计划”,针对银行金融机构为主要对象的“银信合作单一信托业务”,以及针对企业机构客户为主要对象的“企业单一信托业务”。我们普通投资者接触的信托业务主要是“集合信托投资计划”,其信托规模占比大约在30%左右。 其实信托业在经历了07年的之前的不温不火之后,“银信合作”让信托规模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膨胀,而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是让“房企”、“工商企业”以及 “政府平台”等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在通过银行等传统融资渠道融资受限的前提下,信托成了这些资金需求方的救命稻草,这让信托也有了2010~2011这两年疯狂的第二次膨胀。
从集合信托的分类来看,集合信托中比重较大的主要是“房地产信托”“基建类信托”“股权质押类信托”“工商企业贷款类”“资金池类信托”等,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下这几类信托:
房地产信托: 中国信托业协会近日发布了三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三季度房地产信托新增额为850亿元,环比上涨10 .3%,同比下降25.35%,房地产信托占整个信托资产余额的占比11.34%,为近十个季度以来最低。虽然房地产信托增量下滑,但目前房地产信托总规模依然在7500亿左右,今年以来,提前清盘的房地产信托就有几十款之多,“青岛凯悦”门以及“上置雅宾利”等地产信托已经开始触动市场紧绷的神经。虽然部分所谓的专家以及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有意无意制造房地产市场回暖的氛围,但部分三、四线城市商品房的供大于求现象开始为大家敲响警钟,近来官场的“房叔” “房婶”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一线城市的“房屋存量”便不像开发商嘴里那样的不足,“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以及“社会稳定”的内容很难解读出房地产将再次走火的前景。部分房地产企业逆势扩张的经营策略是否会带来“运营风险”值得思量。对于房地产信托来说,未来风险将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运作能力”和“政策风险”。
基建类信托:2012年,基建类信托是政信合作的主流模式,因各地的基建项目上马速度不减,而银行对平台的贷款已被捆住手脚,只能借道信托。信托行业协会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基建类信托成立规模新增755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8.7%。截止三季度末,基础产业信托余额达1.39万亿元,占比达 23.34%,而去年末的数据是1.02万亿元和21.88%。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截止到11月底,信托公司共成立了429款集合类基建信托,发行量占比为11.19%,2011年仅有199款,当时的占比仅4.77%。其中个别信托公司今年发行的基建类信托已经超过600亿元 ,规模可谓惊人。
鉴于今年以来基建类信托发行的量比较大,加上年底资金面临紧张,银监会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近日对基建类信托进行了口头指导,已经上报的项目可以继续发行,暂时不再批新上报的基建项目。其实在经历了今年以来的疯狂发行后,各级政府要开始考虑如何落实还款的问题,一纸空文的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或者财政担保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发展的内容,基建类信托恐怕在接下来的一年都难以再现雄风。
股权质押信托: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上市公司大股东新增质押股权从去年同期的200.19亿股狂飙至472.78亿股(这其中涉及房地产的占所有股权质押市值的24.5% ),股权质押笔数也从1065笔增至目前的1431笔(当然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有很大一部分不是经过信托渠道,而是通过银行券商渠道或者民间资本直接对接)。如果算上非上市金融股权质押(规模近千亿),股权质押融资的规模数量同样惊人。这类型的信托虽然市场认可度较高,但是背后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就融资目的而言,虽然一部分是为企业筹备资金用于补充现金流,但依然有不少股东进行股权质押融资是为了提前套现(甚至有部分股东或高管融资是为了套现移民),将投资者资金借给这样的企业或者股东,尽管是风险较低的股权质押融资,风险还是不可忽视。长此以往是否会受到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得而知,但是融资规模的持续性存疑。
工商企业贷款:工商企业贷款类融资信托,虽然表面上看,这些企业一般都有稳定经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几乎都能够完全覆盖信托融资还款,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是这些融资企业无法长时间承当信托融资的高成本,大部分企业借助信托融资都是无奈之举(这些企业在当前的货币政策下很难从银行持续获得贷款)。倘若牵扯进民进资本(月息2~3分)甚至是高利贷(月息5~6分),这些工商企业接下来生存都成为难题,接下来的信托到期还款将成为不小的问题,这些风险我们无法忽视。而刚刚爆发的湖北第二大民营企业“三峡全通涂镀板有限公司”这个政府招商引资的招牌企业濒临破产,将为其提供资金支持的中国建设银行、汉口银行、中信银行及中信信托(中信信托“三峡全通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期限18个月、总计4期,募集资金规模达13.4亿元)、广西北部湾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十余家银行拖下水,总计逾70亿元贷款或将面临打水漂的境地。 而目前借助信托融资的大多数工商企业资质,很多实际上便不比“三峡全通涂镀板有限公司”好。
资金池类信托:目前被媒体所爆出市场上发行资金池产品较多的为中信信托、中融信托、金谷信托、湖南信托、华信信托、华能信托、平安信托、江西信托、新时代信托、中航信托等国内多家主流信托公司。而信托资金池的资金规模也颇为惊人,仅南方一家信托公司的此类产品,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就已经膨胀到百亿级别。
对于资金池项目,在当前中国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能力不足的背景下,很容易演变成为其它到期信托项目接盘的项目(目前用的较多的是不同信托公司之间的交叉接盘,规避银监会的监管),而这相当于拿投资者的钱将部分信托项目的风险击“鼓传花式”的向后转移。
这样的做法自然会引起监管层的关注,据2012年10月17日的媒体报道称,银监会非银部已叫停资金池信托业务,如果信托公司报备该类产品,将不会再获得通过。对于存量的资金池信托业务,正在拟定有关文件予以规范。估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资金池项目前景堪忧,不会成为信托规模膨胀的又一个着力点。
泛资产管理时代的同业竞争
为了平衡金融市场的各利益方,管理层有意让券商、基金等主要金融机构加入资产管理的市场,一起分享“中国庞大的资产管理市场需求”的蛋糕,今年以来,“泛资产管理”的概念被频频提及,资管参与主体增多,三季度以来,证监会和保监会都出台了很多针对资产管理市场的新政,为资产管理放松管制。
比如针对基金管理公司,9月26日,证监会发布了新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10月31日又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目的是向基金管理公司全面开放资产管理业务,明确基金管理公司可以针对单一客户和多个客户设立“资产管理计划”。对于基金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开展“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金融市场之外的非标准化股权、债权、其他财产权利和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资产,这与信托公司集合信托计划的投资范围几乎没有区别。
针对券商,10月下发的券商资管新政,对于券商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允许投资者与证券公司自愿协商,由合同自行约定,与信托公司单一信托的投资范围也已几乎无差别。而券商在股权质押融资市场,无论是从融资主体还是专业能力,都有着比信托更为有利的优势地位。某券商资产管理公司成立2年时间里,资产管理规模从不到100亿元猛增为当前的1000多亿元。截至目前,券商资产管理规模已超过9700亿元,银证合作规模3个月增了5000亿元,今年年底突破1万亿元几乎毫无悬念。
在泛资产管理时代,虽然基金、券商要和信托竞争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信托一家独大的情景依然会维持较长时间,不过新兴起基金、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必将分流一定的信托资产管理规模。
巨额兑付后的信托行业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明年信托产品到期规模超过3.2万亿元的,这样庞大的兑付规模已经引起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如果这些产品都能够如此安全兑付,自然皆大欢喜。然而实事求是分析,这些即将在来临兑付的信托产品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信托产品,兑付的风险都不容忽视。信托公司是继续执行“刚性兑付”的潜规则,还是打破刚性兑付,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如果继续“刚性兑付”,投资者自然落袋为安,但对于这些风险项目兜底的资金,无论是信托公司的股东,还是资产管理公司或者基金,兜底的结果并不是消除风险,只是将风险进行了转移,这些风险聚集在中国的金融行业,早晚会对中国金融业甚至是实体经济造成巨大伤害,最终结果无论是纳税人的钱买单还是印钞买单,本质上都是干“劫贫济富”的勾当,这样的做法虽然短期内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但对呼吁公平发展的国家政策而言,实在是不是长久之路。同时这样的做法,打破了金融行业中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基本原理,让信托行业彻底畸形化,严重伤害了中国的金融秩序,也伤害了信托业自身。
任何投资品的发展过于疯狂后,[在大连注册香港公司服务]不仅隐藏的风险在积累,也会受到监管部门的指导。鉴于中国监管层的一贯做法(政策从放口风到具体实行有一个过渡期),“刚性兑付”的打破已经可期。而信托市场“刚性兑付”一旦打破,市场将带来较大震动,信托产品的募集难度将加大,资金将寻找新的投资渠道。
从经济环境来看,虽然全球经济仍然低迷。对于中国,新一届政府将放弃GDP导向的发展模式,这预示着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虽然困难重重但一定会坚持到底。同时新一届政府依然会保持国家政策延续性,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来年的货币政策比今年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宽松,企业获得资金将比过去两年相对容易。地方政府平台和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依然会受到政府的限制,这样的结果是导致符合信托融资条件的融资主体数量将逐渐下降(最近两个月各大信托公司信托计划中融资主体的质量已经开始明显下降)。而对于那些机构客户,在经济开始复苏的背景下,也会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主营业务的发展,而不是用来金融投资。
在信托规模的“巨额兑付”和信托融资主体数量逐渐下降以及投资于信托资金开始减少的大背景下,寄望于信托规模的继续膨胀有点不太现实。如果不出意外,信托规模的峰值将在来年到来,乐观估计信托规模能够达到8~8.5万亿已经是个极限,这距离大家高喊的10万亿估计有不小的距离。
现成公司热 | 信托基金 | 财务管理 | 政策法规 | 工商注册 | 企业管理 | 外贸知识 | SiteMap | 说明会new | 香港指南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瑞丰德永
客户咨询热线:400-880-8098
24小时服务热线:137 2896 5777
京ICP备11008931号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