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5日闭幕,两国承诺将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促进强劲、平衡和可持续的全球增长,双方在财政货币和结构改革、贸易和投资以及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方面达成多项共识。最为引人关注的是,“美方将在贸易救济调查中,认真考虑并给予提出‘市场导向行业’申请的中国企业公正、合理的待遇,并将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将消除一系列对华进出口限制?是否意味着中美贸易蕴含更多机会和机遇?
美出口管制策最迟年底调整
25日下午,为期两天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进行到尾声之际,在位于中央商务区(CBD)的中国美国商会会议室内,中美商会会长孟克文向记者透露了此次对话鲜为人知的“前奏”。
本月13日至16日,就在骆家辉访华前夕,一支由中美商会派出的会员企业团队来到华盛顿,拜会了美国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孟克文告诉记者,被称为“敲门之旅”的此次访问,对于刚刚结束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影响巨大。
“我们向多位国会议员提出建议,希望他们不要仅仅将关注焦点锁定人民币汇率问题,应以更广泛的视角去看待中美贸易关系。”孟克文表示。同时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为期两天的对话中,人民币汇率的确没有像各方预计的那样成为交流的重点。
而孟克文“力荐”的两大重要话题——美国放开出口管制及中国政府采购政策,都被中美高层在谈判桌上反复提及。孟克文表示,据美国代表团高层透露,美国出口管制政策最迟将于今年年底之前作出调整,需要发放出口许可证的产品目录将有所“缩水”,同时出口审批手续也将大大简化。
中美共同谋求经贸关系升级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结束后,中美双方均有值得关注的表态。
双方认识到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对两国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和创新的重要意义,双方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的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双方同意,在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和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时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以防止其滥用非常重要。允许企业之间商定技术转让、生产过程和其他专有信息的方式和条件。
双方重申继续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双方同意,成功的谈判将通过促进和保护投资,为双方投资者增强透明度和可预见性,支持双方对开放全球经济的承诺。双方致力于提高外商投资规定的透明度。
根据经济形势,结合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国将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资参与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节能和环保产业,并扩大这些产业向外资开放的领域。美方欢迎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国投资。美方确认,美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程序确保为所有外国投资,无论其来源地,提供一致和公平的待遇。
缩窄中美贸易逆差成焦点
随着出口壁垒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且人民币汇率争议渐渐退居次席,全球最大的双边贸易逆差,以及如何缩窄这一逆差,将成为瞩目的焦点。
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两国政府探讨了如何在更为持久的基础上平衡彼此之间规模达4000亿美元的贸易关系,同时将避免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方面的公开交锋。
美国总统奥巴马力图重振美国经济,定下了五年让出口翻番的目标,而只有对中国的出口大幅增加,这一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美国财政部中国事务高级协调员DavidLoevinger称,提高出口不仅意味着打击贸易壁垒,还要“确保诸如中国等拥有很高经常账盈余的大型经济体能依赖内需拉动成长”。
尽管去年全球经济衰退,但美国对中国贸易赤字仍达到高于所有其他国家的2270亿美元。
中美贸易战就像两口子打架
广州日报资深金融记者方利平在分析评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6项具体成果时认为,中美两国在贸易问题上的摩擦,有点就像两口子打架,一方面,谁也离不开谁,另一方面又免不了口舌之争。最近美国频频对中国进行制裁,对美国本身而言,未必是有利的。美国不从中国进口,就会从孟加拉、越南等其他地方进口。而且因为这些地方的劳动力成本更加便宜,对美国生产的冲击也可能更大。
另一位资深宏观经济记者徐海星则认为,美国市场仅次于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两年来,面对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美国总是要不断地设置一点障碍,2009年美国对于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有23起,案值占到了中国在全球受贸易救济调查资金规模的65%。面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中国的反应,总体上保持克制,采取的措施也比较温和,但有理有节。中美的贸易交往在今年将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此次中美战略对话,美国对中国有意放开部分产品的出口管制,而中国高新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需求缺口大,如能放开市场,中美之间的贸易将跃上一个新台阶。据统计,以前中国进口高新产品当中有18%来自美国,现在只有7%的比例,说明美国管制体制严重落后。放宽管制可以进一步加强美国对外经贸合作,对其整体经济利益有利,双方合作利益才能更大化。
美方看法改变有利中国企业走出去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有望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拓展产生良性作用,因为几经讨论后,美方对国企身上“国有”标签的有色看法似乎正在发生改观。
在中美第二次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情况说明中,有着如下表述:“美方认识到许多中国国有企业(国家出资企业)已实行股份制并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其中,许多已成为上市公司。”
“我认为,上述认识是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基础问题之一。”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部部长王志钢在接受采访时称。
他分析说,美国之所以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中国经济中国有企业众多,而且国有企业是代表国家意志的企业,存在市场操控的可能。
顶着“国有”的帽子,中国现代化企业治理结构下的国有企业在海外人士看来总是身份模糊。不仅如此,当顶着“国有”帽子的中央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也很容易让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公众将“国有”和“中国国家意志”挂钩。
对有政府背景的企业进行改革是全球需共同推进的问题。即便是美国这样的成熟经济体,也会存在一些类似于中国国有企业的机构,用市场化的方式承担一部分公共职责。比如,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美国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就是美国的政府特许企业,在本次S&ED中,美方也承诺继续推进对政府特许企业的改革。
“我认为,美方的新认识是看到了中国企业正在变革的事实,这对于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也会给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带来便利。”王志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