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企业重组上市IPO

港中资券商借力资本平台 借壳或IPO成独门秘笈

  从更广泛的层面上看,由海通并购大福证券引发的效应正在发酵。在国泰君安顺利于港交所挂牌不久,国元证券(香港)宣布了申请香港主板上市的消息。在海通、国泰君安以及国元背后,是一众眼望香港的内地券商。

  新进香港的中资券商,已不再满足于自筹“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1.0版发展方案,而是通过在港借壳或直接上市,力争快速实现香港投融资平台与服务方案供应商角色的升级换代。在港借壳或IPO已成为中资券商海外发展的“独门秘笈”,香港中资券商全速进入2.0时代。

  资金是发展关键

  国元(香港)或许正是CEPA协议后进驻香港的中资券商发展模式的缩影,也是即将进入香港的其他中资券商未来之路的写照。国元证券虽为A股上市公司,自2006年7月国元(香港)在港开业以来,母公司对后者的资金支持力度与成功收购了大福的海通不可同日而语。国元证券曾于A股借壳上市后向国元(香港)增资5.5亿港元,第二期增资的15亿港元则尚未到款。而在2009年以前,国元(香港)一直仅靠最初的5000万港元注册资本艰难维系。

  据记者了解,国元(香港)目前主要以服务香港中小上市公司为主,在经纪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领域拥有一定特色。

  根据国元公告,今年一季度2291万港元的收入和1039万港元的净利润已经验证了国元(香港)分拆上市的可行性。

  在港中资券商进入加速发展的2.0时代,主题无疑是围绕充裕的资金“弹药”和作为上市公司的品牌效应而展开的。据国泰君安国际总裁阎峰介绍,券商作为上市公司最直接的实惠在于客户同时又可以成为投资者,“双重利益”使得合作关系更加牢固,也有助于客户更加熟悉运作模式。另一方面,香港的证券监管制度以监管证券公司的财务指标为主,因此要想在香港证券市场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资本规模对有关业务提供的支持必不可少。

  收购、上市各有特色

  而海通的收购模式则较适用于资本实力雄厚但本身尚无经营业绩支撑的新进中资券商。收购较直接上市的方式更为进取,但同时对“眼光”的要求较高。对于华泰(香港)、广发(香港)、招商(香港)等母公司已是A股上市公司的券商,以及银行系香港金融机构而言,将手中的资金变为资产不失为发展战略上的明智之举。

  据记者了解,香港本土最大的证券公司新鸿基金融集团的大股东正待价而沽,橄榄枝正是抛向中资机构;光大证券或于8月份完成从光大控股手中收购光大证券(香港)的多数股权,将“走出去”步伐继续下去;内地券商中尚未进驻香港的A股上市公司西南证券则正在香港物色可供收购的对象,据传或将与结好控股谈判。

  经历了5年甚至更长时间,CEPA协议中关于鼓励中资券商“走出去”的条款演变成了一次真正的行业变革。深入于中国腹地的证券公司,也正一改往日探路心态,在市场化指引下坚定地将最好的资源不断地向香港公司输送,并在公司内部机制上积极配合,为香港公司尽可能创造优越条件。

现成公司热 | 信托基金 | 财务管理 | 政策法规 | 工商注册 | 企业管理 | 外贸知识 | SiteMap | 说明会new | 香港指南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香港瑞丰会计事务所
客户咨询热线:400-880-8098
24小时服务热线:137 2896 5777
京ICP备11008931号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