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早读。
1、地产股阴霾渐散 汇丰美扑70
梁振英当选第4届特首,解除港股短线不明朗风险,“唐营”地产股扭转上周五劣势反弹,惟内银股在抽水阴霾笼罩下,抵销升幅,[注册离岸公司]恒指昨收市仅升0.06点,成交缩至443亿元。
外资证券商普遍视梁振英当选为正面消息,尽管梁的地产政策似乎对发展商不利,但花旗及高盛都相信短线对楼市不构成影响。
美国储局主席伯南克昨晚明示不会提早撤回超宽松政策,欧美股市造好,截至本港今晨4时,汇丰(00005)在美国挂牌的预托证券(ADR)折算报69.77港元,较本港收市价68.85元高0.92元;中移动(00941)ADR折算报83.5港元,较本港收市价83.35元高0.15元。
高盛亚洲策略师刘劲津接受本报访问时解释,地产股自2月来以跑输大市,“梁振英民调声望愈好,地产股表现就愈差”。不过,梁当选后,此前看淡地产股的投资者,反因为不明朗因素清除而开始拆仓,触发股价反弹。长实(00001)、新地(00016)及恒地(00012)昨收市分别升2.4%、2%及1.8%,新世界(00017)更升3.8%。
[注册香港公司]刘劲津指恒指成分股扣除地产股后,本港在企业收入仅占低双位数,只要新特首仍维持本港自由开放经济体系、“小政府、大市场”等大原则,对本港股市的基本因素影响有限。
评论:美国方面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香港的本地地产股必然会受到提振。而选举落定之后,新的领导班子对于香港的经济支撑必然会重新加大力度,在政策上的稳定以及在中港两地关系的融合上将更加促进。而就港股而言,新的刺激不断出现,短期反弹或可持续。
2、坏帐渐浮面内银全线捱沽 建行﹕收紧坏帐定义所致
内地经济增速放缓,内银坏帐问题逐步“现形”,率先反映于建行(0939)去年第4季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双涨”的数据上。行业前景不明朗,加上民生银行(1988)落实配股计划影响,内银股昨日全线捱沽(见表)。
对于建行先于同业呈现不良贷款反弹,建行新任董事长王洪章昨日于业绩后记者会上解释,主要因为该行去年末季对贷款的现金流及逾时情ú扇”燃喙芤求更为严格的谨慎评估标准,故界定为不良的贷款规模有所增加,但强调﹕“建行实际资产质素不会比其他银行差。”
于第4季,建行不良贷款额为709.15 亿元,占比1.09%,分别较第3 季末增加63亿元及0.07个百分点。不过,券商普遍认为,建行不良贷款下降周期终见逆转属预期之内。美银美林报告指出,建行的不良贷款形成速度快于同业,主要该行更为严格的分类标准,故毋须对此反应过度。
展望今年,王洪章认为,随内地经济下行,银行出现不良贷款适度增加亦属正常,他相信,内银不良贷款规模不会太大,风险可控且为暂时性,长远内地经济发展会回复上升势头,故对建行资产质素持乐观态度。
评论:为什么一出现问题总是能找到借口推脱,内地银行业的现状似乎并不值得投资者乐观,股市需要改革,银行业更需要改革。大的经济环境不好这是没办法的,但是从企业自身而言,质素的好坏还是需要看治理。内银股最近一段时间的受压明显增强,这样的业绩结果怎能不令市场心寒。
3、大摩﹕投行未来两年大萎缩 资产将减7.8万亿[注册美国公司]
摩根士丹利(大摩)与金融顾问机构Oliver Wyman的联合报告指出,未来两年全球投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将缩减1万亿美元(7.8万亿港元),占总额约7%。分析认为,这反映投行业在高昂的融资成本和愈见严格的监管机制下,需要调整或缩减资产组合,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大摩分析师Huw van Steenis指出,营运成本上升及资本要求收紧,意味投行无法再单靠微调来维持回报率,需进行结构性调整。他预测,透过这轮大规模资产调整,未来两年投行的投资回报率将由去年的8%提升到12%至14%。这项分析假设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投行收入已度过低谷,并会以每年5%至10%的幅度增长。
欧债危机导致环球融资成本上升,而金融海啸后西方国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规管(例如提高资本率),已促使许多银行采取成本削减措施,包括裁减员工与资产,甚至关闭及出售整个部门。全球投行去年的资产负债表已缩减了7%。大摩与Oliver Wyman的报告指出,随敉缎械髡业务,未来1至2年内约15%至20%市场份额可能易主。
评论:连续受到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影响之后投行的生存面临巨大压力,加上全球经济增长不断放缓,衰退的风险更是让不少的企业胆寒。其实从投行的资产萎缩,更加可以看出后期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势严峻,而股市在今后所面临的考验也会更大。
4、央企领头内房全国劈价促销 一线城市豪宅价格放软
总理温家宝公开指内地楼价远远未到合理水平后,近期多家具央企背景的内地发展商,包括保利地产(沪:600048)、招商地产(深:000024)等,已开始调整销售策略,采取以价换量、加快周转的销售模式,积极展开降价行动。
而在调控政策高压之下,价格向来坚挺的一线城市豪宅价格,亦开始出现价格松动的迹象。
《中国证券报》报道,有消息指一些央企发展商内部发文通知各地分公司,不惜降价也务必要在7月前卖完手上所有货尾,因为6、7月中央或将出台重磅型的调控政策。
不过报道指出,多家央企地产公司的有关人士均表示,并没有下发“限时清库存”的内部文件,对年中可能出台重磅调控政策也表示不知情。然而,近期央企发展商已普遍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
评论:内地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强压政策给开发商们带来的压力逐渐明显,其实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产业链来看,地价的过高或许才是房价过高的根源所在,把地价控制下来,再把开发商的素质好好整顿一下,房价难道还下不来么。由于杜房地产市场的担心,股市的表现亦难见喜色,消费、投资自然得不到充分的提升。
5、首季经济续放缓 GDP料8.4%
由于首两个月工业、出口、投资、消费等增长均现回落,反映了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不少机构预测,一季度GDP将放缓至8.4%左右,有机构更预测一季度GDP或逼近8%。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24日发布的报告预测,一季度GDP将放缓至8.4%,二季度则可能“破八”回落至7.9%,但下半年会回升,全年GDP仍将在8.4%。
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微博)对经济前景看法悲观,他从二月工业增长只有11.4%分析称,“今年一季度经济或许跌至7%”。而德意志银行也预测,一季度GDP可能低见7.8%。
尽管数据不理想,但机构普遍认为,一季度GDP仍将在8%以上。不过,由于外围需求疲弱,如果没有政策支持,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可能“破八”,回落到8%以下。
分析指出,今年是内地结构和经济转型的关键年,政府将2012年GDP增长目标下调至7.5%,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迫地方和企业转型。因此,当局可能要到经济增长“破八”之后,才会出手稳增长,但不会出台新的经济刺激计划,而“十二五”规划的项目,或可成为对冲经济下滑的手段。通胀压力缓解,也为货币政策适时微调稳增长提供了空间。
在外需疲软,楼市调控持续的背景下,预期投资增长也将进一步放缓,消费将成为今年稳增长的主力。
评论:欧美经济前景缺乏稳定性,内地经济的下滑趋势则越来越明显,内地政府虽然一再表示会用刺激消费、投资等方式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具体的措施还是不得而知,投资环境依然令市场感到紧固,没有吸引力的消费刺激又如何能让消费成为经济推动力。
6、经济仍需助力 无意提早收水
美国联储局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再次确认,储局须保持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加速增长,才有望真正令失业情况扭转干坤,扫除市场对提早加息的忧虑,刺激欧美股市急升。
伯南克昨于美国全国企业经济学家协会(NABE)发表演说,指多种不同的指标均显示就业市场正改善,甚至比经济增长快,形容对这种不同步感到困惑。
他续指,这种改善可能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异常大型裁员潮已结束,企业恢复被裁职位,令就业出现反弹;如推想属实,失业率改善的情况将难持续,因反弹过程已完结。
伯南克又指,就业市场和正常仍有一段距离,如长期失业的情况依然严重,即使未有调整劳动人口增长,职位及工时仍远比海啸前少,虽有结构性及季节性因素所致,但整体需求持续疲弱才是主因。
要令就业情况进一步显着改善,市场便需要宽松货币政策支持生产、企业及个人需求加速增长,伯南克亦相信宽松货币政策有助降低长期失业率,意味着低息政策将持续一段时间,重燃市场对再放水的希望。
评论:原本在美国经济复苏的关键时刻放弃宽松货币政策就不是太明智,毕竟当前经济形势还不是很稳固,投资者的希望也大都寄托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刺激政策上。只有继续维持宽松的环境,给投资者一个最起码的心理保障,那样才能提高市场的积极性,提升投资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