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证监会主席易人之际尤需强调,任何对于这一市场化思路的犹疑甚至逆转,都会形成新的制度沟壑,而往返奔突之际丧失的将是市场信心。[注册卢森堡公司]从这个意义上说,郭-肖的政策连续性是必然而非选择题。
中国证监会主席不好当,这点尽人皆知。最为棘手之事,即为如何面对股指涨落。既得利益团体每常打着维护“投资者利益”的旗号,用指数“绑架”监管者;而如果将“把股指搞上去”作为政治任务,则证监会主席更易进退失据。长期以来,不少论者也常常把证监会主席任内的指数涨跌,看作衡量其监管成败的标尺,这不但毫无依据,还会产生负面的心理效应,仿佛证监会主席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各种政策性手段推高指数—岂不知那只会一次次强化政策市特征,短暂快感过去后,被洗劫的还是中小投资者;基本面、市场结构和监管体制如不提升,市场依旧是熊途漫漫。
在历任证监会主席中,2000年出任证监会主席的周小川曾明确提出,监管部门不应管股指涨跌,主要任务是监管。同时,他连续出台改革措施,并尝试证监会自我削权。令人遗憾的是,周小川任职仅34个月即行离开,证监会工作重心随之他移。在郭树清任上,除了“对A股有信心”“看好蓝筹股”这类鼓舞市场的个人言辞,没有制定任何对指数有直接拉升作用的政策。面对低迷的股市,郭树清的主要思路不是向高层要政策要资源,而是立足于资本市场本身,靠机构创新、政策创新来激发市场活力。
往昔改革者的命运似乎证明,证券监管高层只有向股市利益屈服,才能获得拥戴和肯定;只有人造牛市,才能皆大欢喜。而郭树清以他的努力改写了这种“定律”。在离任之际,郭树清的声望已经升至相当高度。这个市场的绝大部分从业者不希望看到他离开,不仅因为他提倡的蓝筹股价值确实有所回升,更担心他主持的有益于资本市场健康、长远发展的改革可能前功尽弃。
当此证监会主席接棒之际,我们愿向继任者进一言:股指自有起伏,无论牛熊,应让它成为经济真正的“晴雨表”,一厢情愿的“维稳”、拔高都有违经济规律,为智者所不取。
股市是巨大的利益场,每一类参与者都有其明确取向。对于未来的证监会主席来说,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逐步减少行政性审批,回归监管本职,是为主要改革方向,也是证券市场长期利好。这正与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领相一致。
肖钢主席行事低调,此前的职业生涯均在央行和商业银行度过,外界尚难以知晓其对证券市场的见解。但观其既往,肖钢推进改革,尊重市场,警惕风险,具国际视野。如果他能将此风格和思路引入新职,证监改革就不会半途而废;具体改革路径和策略或有不同,但监管哲学应一以贯之。在3月17日的证监会人事交接会议上,肖钢亦表示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肖钢推进改革,尊重市场,警惕风险,具国际视野。
将此风格和思路引入新职,证监改革就不会半途而废
郭树清成为任期最短的一任证监会主席,人们难以知道他是否有壮志未酬之感。对其突然离任,3月18日周一的股市以一根长阴线予以回应;[卢森堡公司注册]对肖钢履新,投资者充满疑惑亦充满期待。
对于亟需制度转型的中国证券市场而言,郭树清任职17个月即遽然离开,绝非幸事。在其任内推出的诸多市场化新政,大多着眼中长期的制度变革,对于行业和市场结构转型的影响需要数年经营方能彰显功效。诸如券商、基金业务的创新松绑,需要持续推进才能防止体制复归;债券和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建设,一旦停滞或转向即形成“断头路”;至于稽查“零容忍”,更是气可鼓而不可泄。因此,当下的中国证券市场最需要监管政策保持连续。这或不宜表述为绝对的“郭规肖随”,但是,新任证监会主席有责任深化改革、继往开来,则是毫无疑义的。此次人事更替,促使人们深入反思,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证监会主席。
过去一年多的监管改革是多方面的,其中改革的“硬骨头”,仍是建立市场化的发行制度与退市制度。郭树清新政并未彻底解决现行发行体制的行政审批问题,但改革方向已明。证监会调加快退市步伐,提高企业资产重组的标准,同时加强IPO审核透明化,严查财务造假问题。人们难忘郭树清上任伊始[卢森堡注册公司]“IPO不审行不行”的发问,此问流露出一位锐意改革者的开放态度。
郭树清新政的核心精神在于依靠市场而非行政之手配置资源,政府回归服务者和监督者的本位。这一理路只有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才能修成正果;这一精神对于未来的证监会主席们,具有恒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