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中叶前,中国养老金缺口可能对财政施加重压,有研究报告建议,应采取调高国有股份划拨社保比例、提高退休年龄等改革措施,来缓解财政压力,避免养老金缺口最终酿就政府债务危机。
这份题为《城镇职工养老金收支预测和改革研究》的报告,[注册巴拿马公司]由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埃森哲(Accenture)分析师肖明智联合撰写,收录在本月出版的马骏等人新著《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
报告预计,在其假设的基准情景下,如无任何改革,中国城镇职工养老金缺口将对财政造成巨大负担,到2050年将会占到当年财政支出的三成;2013-2050年,养老金累计缺口现值将相当于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3%,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统筹账户累计缺口占69%,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累计缺口占14%。若计入农村养老金未来可能出现的缺口,整个养老金体系对财政的压力会更大。
报告认为,中国养老金体系将面临两大主要冲击,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养老金体系从单一支柱向多支柱转轨而产生的成本。
目前,中国的老年人赡养率与世界均值相差无几。老年人赡养率,是指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率,代表单位劳动力所负担的老年人口数量。
然而,报告指出,按联合国人口数据计算,中国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赡养率的升高将会十分迅速。按联合国退休年龄为65岁的定义,中国老年人赡养率到2020年将超过韩国现在的水平;2030年将与西欧各国目前水平趋同;[注册香港公司]2050年将超过老龄化最严重的日本的当下水平。
对养老金体系的另一大挑战是转轨成本。由于在旧有“现收现付制”基础上建立“部分积累制”,那么就必须兑现旧制度累积的债务,这些债务就成为制度转轨必须付出的成本。
报告认为,短期内主要是转轨成本施压养老金体系;中长期内,老年人赡养率将取代转轨成本,成为养老金缺口的最主要成因。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现收现付制”的目标收支群体数量关系将有逆转。
报告提出,逐步将80%的中国政府持有的国有企业股份划拨至社保系统,并于2015-2050年间逐步提高企业职工退休年龄,男性可提高四岁、女性提高九岁。“如此,有望基本实现中国城镇企业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
就提高国有股份划拨社保比例,中国政府官员及学界早有此类建议。[香港公司注册]今年11月底,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即提出,国有资产划拨社保基金的比例可提高至30%-50%。
2009年中,国务院决定,在境内证券市场实施国有股转持:股权分置改革新老划断后,凡在境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IPO)股票并上市的含国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除国务院另有规定的,均须按IPO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10%,将其部分国有股转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