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贝尔斯登、美林等国际大投行纷纷破产,以中信证券为代表的国际化图谋就此被斩断。[厦门瑞丰注册香港公司]两年后,中国内地券商重拾梦想,进军香港市场。
7月20日,国元证券宣布启动香港公司的上市进程,此前不久,国泰君安香港公司刚刚登陆香港主板市场。
还未进军香港市场的内地券商也在摩拳擦掌。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的消息,今年5月份以来,已经有光大证券、中投证券、长江证券三家券商申报在香港设立子公司,目前都在等待证监会的批复消息。
“走出去”已经成为内地券商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可回避的选择。
“要获得大发展,就必须‘走出去’。券商出海有利于拓展境外业务,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是推进境内外业务联动的桥梁和窗口。”国泰君安在给《投资者报》记者的回复中如此描述上市的意义。
内地券商紧锣密鼓地准备A股上市的同时,其在香港的子公司也掀起了一股上市浪潮。
7月20日,国元证券公告,将启动国元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到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的进程,并授权公司经营管理层聘请中介机构开展相关工作。
这是继国泰君安香港子公司后,内地券商在港IPO的第二个案例。7月8日,国泰君安香港子公司——国泰君安国际(行情,资讯,评论)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国君国际)已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群益证券(香港)公司分析师黄文泰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两家公司宣布登陆港交所将对内地券商有较大示范效应,或许将开启内地券商到香港直接IPO的大幕。
此前,[香港公司审计]内地券商已经有在香港上市的前例,不过是通过收购香港本地上市券商获得的上市资格。
例如,去年11月,海通证券决定收购大福证券(行情,资讯,评论),今年1月份,完美收官,海通证券成为大福证券的大股东。
黄文泰告诉记者,过去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拓展市场,通常会通过收购本土券商来进行,但现在本土券商发展好的没有几个,能收购的目标很少。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目前券商多会选择直接上市。
“最近有消息传出,时富证券有出售的消息,据说买方是内地券商。”黄文泰说,时富证券是香港本地券商中业务为数不多的发展不错的一家公司。
目前,在香港,券商分成三大阵营:外资大行、中资券商和香港本地券商。高盛、瑞银、摩根等外资大行,牢牢占据第一梯队的位置,A类券商中有14家券商就是外资大行。
中资券商进入香港的时间不长,最早也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但凭借着内地母公司强大的资本实力和支持,成长迅速。
香港本地券商则处于最尴尬的地位,虽然占据有利地势,但香港券商大多是家族式经营,不思进取,成长缓慢。
密集设立分公司
和IPO同步,一些内地券商正在纷纷申报设立香港分公司。
《投资者报》记者查看中国证监会行政申请许可受理情况,发现光大证券、中投证券、长江证券都已经递交了香港子公司设立的申请,正在等待证监会的批准。
一位知情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透露,今年5月14日,光大证券就上报了申请材料,7月13日,已经收到证监会的第一次反馈消息。随后,记者向光大证券新闻发言人贺云飞求证,贺表示目前还没有收到正式消息不能透露,但从最近有关光大证券的新闻中还是能看到蛛丝马迹。
7月11日,光大控股将其旗下全资拥有的光大证券(香港)股权转让给内地光大证券,由于将香港的证券业务直接放到内地证券公司业务里在法律层面没有可操作性,因此极有可能是光大证券成立香港子公司,通过合资或者其他形式来处理光大控股转让的证券业务。
上述知情人士还提到,中投证券于6月7日申报了材料,7月5日第一次收到证监会的反馈。长江证券申报的时间晚一些,7月22日刚刚上报。
7月26日,长江证券的新闻发言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证实了这个消息。
截至目前,中国证监会共批复12家内地券商在港设立子公司,包括中金公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中信证券、国元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证券、申银万国(行情,资讯,评论)、海通证券、国都证券共10家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