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注册香港公司好处

知情人士透露内地券商纷纷在香港设立子公司

金融危机大潮未退,内地券商已经悄悄调整了“出海”策略。

据知情人士透露, 国泰君安(行情 股吧)香港子公司——国泰君安金融控股计划在2009年提起香港上市申请注册香港公司程序

截至目前,中国证监会共批复12家内地券商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其中,已经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并营业的有中金、国泰君安、招商、中信、国元、广发、华泰、申万、海通共9家券商,而去年新获批的平安、国信、国都三家香港子公司尚在筹备中。

缺少IPO的日子

对香港券商而言,2008年实属不易。截至2008年底,瑞丰注册香港公司费用香港股市总市值缩水一半至102,900亿港元,恒生指数更是大跌48.27%,创造了自1975年以来的最大年度跌幅。

受此影响,港股IPO业务明显受挫。

香港联交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新上市公司数目为47家,其中还包括16家公司由创业板转往主板上市,比07年的82家下降近一半;其中8、9、10和11月份这四个月由于股市暴跌,IPO市场极度低迷,四个月中一共只有四家公司实行IPO。

内地公司依旧撑起了2008年港股IPO的大半天下。据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统计,2008年,共有19家内地公司到香港上市,融资74.75亿美元;这一数据较2007年同样大幅下滑,07年共有39家内地公司到香港上市,融资279.8亿美元。

不可否认,IPO项目的减少使得在港券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现在大的投行项目基本上都被外资投行垄断;香港公司做账报税和他们相比,中小型项目是我们的优势。”国泰君安金融控股执行总裁闫峰承认。究其原因,国内券商无论从总资产、业务规模均不敌外资投行,更何况在争取超大型项目时,对方能提供的庞大政治、经济支援也令人咂舌。

香港市场最初,除了中金和中银国际,内地企业IPO承销商中鲜见中资投行的身影。但近几年来,中资券商开始全面介入内地企业在港IPO项目。2007年,在香港有81家内地企业赴香港IPO,其中中资券商参与了71家,而担任主承销商的项目达18个。

2008年中信证券的杰出表现,或将成为和华尔街投行抗衡的新势力。

在中国铁建(1186,HK)完成的2008年香港市场最大规模IPO中,中信证券是该公司202亿元H股三家承销商之一,同时拿下了该公司A股IPO的独家承销商。接下来,中国南车(1766,HK)以81.5亿元的融资额排名第三, 中金公司(行情 股吧)担任其H股发行的联席全球协调人、联席账簿管理人、联席保荐人、联席牵头经办人;而 晨鸣纸业(行情 股吧)(1812,HK)以32亿元融资额度排名第六,国泰君安集独家全球协调人、独家保荐人和联席账簿管理人身份于一身。

但在香港2008年十大IPO项目上,出现得更为频繁的仍是国际投行的身影。法国巴黎银行同时参与了旺旺控股(0151,HK)以及澳门博彩(0880,HK)两项IPO业务;而摩根斯坦利则揽下人和商业(1387,HK)以及宏华集团(0196,HK)的承销商位置。

而在香港成立的中信国际伙伴有限公司,一举奠定了中信证券利用外资力量争夺中央企业出海并购的投行项目,显示出其与瑞银、瑞信等国际投行卡位竞争的野心。

新进入香港市场的内地券商,选择了在投行业务上作壁上观。

“我们最初定位香港子公司的经营策略时,就决定把投行业务放到最后,最初以经纪业务、融资融券等传统业务为主。我们在香港子公司已经拿到了除投行业务外的所有牌照。”国元证券总裁兼兼任国元证券(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咏表示。

回归零售

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和香港本土券商、甚至海外投行做比较时,多名内地券商在港子公司负责人认为,和母公司的紧密联系以及扎实的内地资源,是自己的优势所在。

国泰君安的香港战略,便是搭建香港、内地“两个平台”,立足香港服务两个市场客户。“内地市场主要是以零售业务为主;而在香港,对机构客户的服务更加重要。”国泰君安证券高层表示。

即便如国泰君安这类券商,扎根香港十余年,仍在和海外投行争夺机构客户时力有不逮。“国内机构如基金公司、QDII想走出去,我们在这方面会有优势。但和国外投行相比,我们的历史比较短,开始撰写研究报告的时间也不长,这些机构仍会倾向于选择外资投行。”闫峰表示。

“主要的发展方向还是在零售业务。”闫峰预测,“零售业务主要还是针对内地客户,在香港本地我们没有过多优势。”券商多、规模小是香港市场的特点。和香港本地券商相比,内地庞大的客户资源是“出海”券商得天独厚的基础,网络使得跨区域交易成为现实。

“我们提供的网上交易平台,不但开通了港股、沪市和深市B股,还有美国的股票交易,四个市场的股票交易集中在一个网络,对投资者而言十分便利。”闫峰分析称,华尔街大行对网上交易并不是太重视,但对中国投资者而言,网上交易反而是成本最低、效率最大的投资方式。

“国外客户希望能投资内地,国内客户也有去海外投资的需求。不管是那一种,香港都无法绕开。”陈耿表示。

现实的需求使得券商香港子公司的经济业务有了较大发展。国元证券财报显示,香港子公司2008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19万元人民币,营业利润168万元人民币,净利润77万元人民币;而在2008年半年报(专题解读)中,报告期内,如何注册香港公司该公司营业利润为-41万元人民币,净利润-41万元人民币。

“2008年下半年香港市场反而给我们创造了机会。”蔡咏对记者表示。股市暴跌导致香港本土券商分化严重,减薪、裁员现象屡见不鲜,但对于内地券商而言,母公司的支持使得表现稳定,增加了投资者对其的信心。

下一步,上市成为“出海”券商的选择。“在香港上市,一方面可以提高知名度,而对香港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财务更加透明度,更为可信。”一香港券商人士表示。

现成公司热 | 信托基金 | 财务管理 | 政策法规 | 工商注册 | 企业管理 | 外贸知识 | SiteMap | 说明会new | 香港指南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RICHFUL瑞丰
客户咨询热线:400-880-8098
24小时服务热线:137 2896 5777
京ICP备11008931号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