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就提交了以 《发展公租房投资建设基金改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为题的书面发言。全国工商联认为,当前全力推进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建设已成为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设立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投资基金,汇集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公租房,可以大量增加低于市场租金水平的公共租赁房的供给,完善我国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而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微博)则另有看法。在接受记者公开采访时李稻葵表示,今年他唯一一份提案是关于保障房建设中资金的问题。他称,要非常谨慎甚至不要民间资金直接入股本建保障房。“民间资金可以买债,但一旦民间资金进入股本,会扭曲保障性住房未来的运营,因为民营资本是逐利的,要追求回报。”他认为,从地方政府开始,应把保障性住房和日常的财政开支分开,用发行国债少用银行贷款方式融资。
据《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了解,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已经纳入财政部的计划。财政部相关人士认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繁重,资金需求巨大,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可持续性。因此,要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放大财政政策效能,通过采取财政贴息、政府资本金注入、税费优惠等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建立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
谢旭人补充说明,这里所指的社会保障支出是指公共财政对社保基金的补贴、补助,其大头还是从社保基金里开支,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加上社保基金的开支,一年的支出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地方财政支出七成将花在民生
谢旭人称,中央财政用于民生的开支,今年将会占到中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从全国来说,特别是基层财政,一般用于民生的开支要达到70%~75%。
何为民生开支?谢旭人认为这应该分两个层次来谈,一是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等;二是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支出,这些实际上也是政府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其中用于农业的很多投入,都是促进农民增收的。
据介绍,2011年中央财政民生开支安排一共达到10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中央财政的教育支出2963.5亿元,增长16.3%,医疗卫生支出1727.58亿元,增长16.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14亿元,增长16.6%,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030亿元,增长34.7%。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支出374.4亿元,增长18.5%。
从中可以看出,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增幅最大,其增幅达到民生开支平均支出增幅近2倍。而根据此前公布的情况来看,今年要开工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以及改造的棚户区是1000万套,这个快速发展的势头将会贯穿整个“十二五”。在“十二五”时期,将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使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0%左右。
鼓励民资建保障房纳入计划
民间资本进入保障房建设体系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