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岗说,“关键是看市县政府想不想做这个事情,把这个事情放在什么位置上,如果放在第一的位置,市县可以解决。所以,建设保障性住房,不仅是认知问题,还是责任问题,因为保障房有公共品性质,政府有责任建设。”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描绘了山东未来5年民生发展的蓝图。《纲要》将“坚持民生优先”作为“十二五”期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之一,并大幅度增加了“民生建设”方面的篇幅。
细读《纲要》,“富民优先”理念的突出与民生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以《纲要》为契机,山东在就业、收入分配、住房等方面,又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优先目标
《纲要》中对“扩大就业”的表述成为民生建设的一大亮点。“十二五”期间,山东将“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和政府绩效考核的优先目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山东省将扩大就业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目标,这种提法比较新。”山东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主任、导报特约评论员秦庆武26日对经济导报记者说,这表明山东对就业问题更加重视。
“十二五”期间,山东将“拓宽就业创业择业渠道,有效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力争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以上”。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主任、导报特约评论员李齐云25日对导报记者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产生了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大学生近几年毕业人数都在600多万,劳动力供给充沛,就业压力很大。“但山东实现上述目标没有问题。”
针对春节后不少地方出现的用工荒问题,李齐云表示,这多数是“结构型”用工荒,解决用工荒问题,一方面需要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另外要加强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秦庆武认为,农民工就业压力并不是很大,相比而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因为大学生人数多,劳动力过剩,而是岗位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协调。
对此,李齐云建议,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快,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多,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少,教育结构是倒金字塔型,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今年,山东依然“将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并“坚持就业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GDP与居民收入增速相协调
“十一五”时期,山东省GDP年均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946元、6990元,年均分别增长13.2%、12.2%。
未来5年,山东将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做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增幅更高一些。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风云25日对导报记者表示,所谓“同步”,就是经济发展速度快,人民生活水平也要快速提高。
秦庆武说,十七届五中全会就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山东延续了这种提法。他认为,“同步”并非GDP与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完全一致,而是两个比例要相协调,基本一致。
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省今年提出的目标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左右,GDP增长目标也是10%左右。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均增长10%左右,这也是全省近年来的最高预期。
秦庆武表示,山东提出这个目标也下了很大决心。过去主要考核GDP指标,但GDP增长只是手段,居民收入增长才是目标。“这表明山东更加注重民生和扩大内需。”
不过,相对于GDP增长,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难度要大一些。李齐云建议,提高居民收入是分配问题,关键看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如何改革,在分配制度上要有动作。
满足基本住房需求
《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努力满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住房需求。
山东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导报特约评论员李铁岗25日对导报记者表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都属于保障性住房,有些地方还把以租代售的房子也归到保障房。他认为,一般中低收入居民能承受得起的都是保障性住房,它与高价位商品房正好对应,以弥补市场缺失。
不过,全国各地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性并不高。李铁岗认为,保障房具有公共品性质,企业赚取的利润要比建造商品房低,所以,发展保障性住房的模式应当是,政府首先投资建设,然后通过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参与,逐渐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
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省今年的目标是,省级财政对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奖补资金从去年的1.3亿元增加到5亿元,市县政府也要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
对于市县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保障性住房,李铁岗认为,市县财政肯定要有一定的困难,这也是现在面临的困境之一,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创新思维,包括融资等各方面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