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企业重组上市IPO

贸易壁垒叠加减排压力 开发区碳盘查萌动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压力及国际绿色贸易逼近,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碳盘查”,已悄然在一些地方和企业启动。

“我们已经与十多家地方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为他们提供一个区域内的低碳规划和管理方案。”SGS通标公司能效与低碳服务部高级主管贾洲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SGS通标公司(以下简称“SGS通标”)由瑞士通用公证行集团(SGS)与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属的中国标准技术开发公司合资成立。SGS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从事检验、测试和认证的公司,也是EB确定的首批DOE之一。

SGS通标成立于1991年,2006年开始在中国开展CDM项目的核证工作,截至2010年5月中国2亿吨的CDM项目85%都由SGS通标核证。SGS通标自2007年开始从事自愿减排的核证工作。

“买方市场还在发展过程中,但随着碳总量排放倒逼机制的迫近,我相信这一市场会逐步开阔。”SGS通标环境服务部副总监薛建对本报记者表示。

区域“碳盘查”先行

本报记者从几家国内比较成熟的认证机构了解到,大家都想做“碳盘查”业务,但目前中国企业“自觉”进行碳盘查的并不多,完成认证的更少。

正是基于这一情况,“我们花了一部分时间,为国内的一些地方政府提供一些低碳规划和管理方面的解决方案。”薛建说。

对此,一位认证行业的专业人士认为,一方面,地方政府确实有这种现实需求,另一方面,这也是SGS通标的一个市场策略,他们希望借区域盘查撬动企业市场。

所谓区域碳盘查,就是指对一定行政区域在某个时段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量、核定。

事实上,地方机构参与碳资产管理的动力不难理解。随着国家减排任务指标分解的日益迫切,一些地方希望提早应对。而对某些地区来说,他们的动力除了来自上级政府,更多地来自本地区企业传达的压力信息。

“在这些经济开发区,外向型企业居多,由于面对国外的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希望积极应对国外的节能减排方面的贸易壁垒,因此希望通过与国际机构合作来应对这方面的压力。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做,就找开发区的政府来咨询,这样的企业多了,开发区政府就感觉到压力,需要整体性地考虑解决方案。”贾洲平称。

与此同时,低碳城市的建设热潮,也是一个很大的催化剂,即摸清地区碳排放“家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前提。“政策决策者们希望在具体操作方面填补空白,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薛建称。

“我们以综合方案提供商的角色切入,根据各个地方政府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其中包括各种与节能和低碳有关的技术与标准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提高企业能效水平,如何减少排放量。”贾洲平表示。

目前,各个地方政府都在追赶低碳城市的热潮,但少有地方政府公布自己的排放量基准线。“这并不奇怪,这部分工作主要是国家发改委在做,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数据,但这套数据是不能对外的。”薛建称。

在问到与之合作的地方政府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名字时,薛建和贾洲平表示,“因为我们是第三方认证机构,要为客户保密。我们也想过就有些合作个案开新闻发布会,但大多数时候被客户拒绝了,因为他们觉得时机不到。”

本报记者从公开资料了解到, SGS通标与宁波市北仑区政府在6月1日签订了低碳框架合作协议,其主要内容集中在能源、石化、钢铁、汽车及零配件、造船、造纸等领域的节能减排能效诊断、查找节能潜力,建设碳排查示范项目,发展新能源等低碳技术。

企业“碳盘查”有待深耕

据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为止,包括港台地区在内,中国有400多家企业通过SGS通标完成了自愿减排的核证工作,一半是产品层面的碳盘查,一半是组织层面的碳盘查。就中国庞大的企业基数而言,这无疑只是沧海一粟。

据贾洲平介绍,在参加过认证的企业当中,出口型企业居多,且多为消费品生产企业。因为他们受到出口壁垒的直接冲击最大。这些壁垒既有来自采购商的,如国外很多大的零售商,启动提高供应商能效项目,或者要求提供产品的碳足迹;也有来自外国政府的,如法国政府可能会采取的征收碳关税的指令。

“如果不标明自己的碳足迹,可能就无法打开市场,生存受到直接威胁。但对内销企业来说,主要的压力是在碳税。”贾洲平表示,一直有消息不断地声称,碳税将于2012年或者2014年开征,但无论是哪一个版本,时间已经非常紧迫。

据本报记者从认证业人士处了解到,在现实中,参与组织层面碳盘查的企业不多,大都持观望态度。有些可能是对此认识不够,仅仅停留在追随概念潮流的阶段,觉得炒一炒就行了,不必动真格的;还有一些企业他们可能有意愿,但不知道如何去做。

对此,薛建表示也有一些企业先行者,“一些企业在积极参与,他们大都是一些行业标杆企业,无论是在产品还是组织层面,他们都有很好的意愿,他们意识到,通过盘查在测量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可报告、可核查的碳排放清单,可以精确地测算在一定周期内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找到高效可行的减排空间,从而有针对性地定制合理的减排方案,以保证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

尽管有些企业已迈出了碳盘查的步伐,但公布其盘查结果上,都保持了谨慎的态度。

“在已有的完成测算并认证过的企业里面,他们也不愿意对外大肆宣传。因为国家减排指标任务分解还没有完成,他们不知道自己会承担多大义务,不知道自己现在的排放量在行业里面是一个什么水准。”贾洲平称。

贾进一步解释称,这些企业还有更实际的考虑。比如一旦A企业公布了组织或产品碳排放量的数据,可能竞争对手很快就公布一个比你更低的数据。至于谁的高谁的低,多少算高,多少算低,消费者对这样的专业概念,并没有判断能力,企业可能担心提早公布会影响自己短期内的业绩。

虽然有宏观环境的不定因素,但从认证机构看来,尽快摸底企业碳家底,抢占应对国际贸易和减排压力的先机,有益无害。

“只要积极参与这方面的工作,就会大体上对自己的碳家底比较清楚。企业除了做减排计划外,还可以按照成本收益的比较,对碳资产的使用做统一安排,确立企业的碳资产管理策略。”薛建表示。

显然,企业碳盘查不仅是为了单纯应对减排压力,在此过程中,还有获利的空间。因此,在企业逐渐接受碳盘查概念时,第三方认证机构也加紧了业务调整步伐。

“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第三方公司的一次转型,从一个单纯的第三方追加产品附加值的的服务机构,拓展到企业碳资产的共同创造者。”薛建称。

现成公司热 | 信托基金 | 财务管理 | 政策法规 | 工商注册 | 企业管理 | 外贸知识 | SiteMap | 说明会new | 香港指南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香港瑞丰会计事务所
客户咨询热线:400-880-8098
24小时服务热线:137 2896 5777
京ICP备11008931号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