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注册香港公司好处

信用评级业为何缺少公信力

在经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后,中国信用评级业为何仍未建立公信力,地位仍然尴尬?(详见本报7月12日专栏文章《尴尬的评级公司》)

业内人士认为,这本质上源于我国信用评级业以政策为导向的发展路径。虽然都叫评级公司,但国内的公司与穆迪、[注册塞舌尔公司]标普、惠誉这些国际评级公司却并非“一棵树上结出来的果子”。

简言之,国内为了发展债券市场、扶持评级业,在评级行业建立的初期,监管机构就规定发债必须要评级,评级业才得以发展。而国外的评级行业产生于市场的需求,随着其市场声誉逐渐建立,被监管机构所认可和使用,才有了一定监管约束机制。

现代国际信用评级行业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06年,穆迪公司创建了衡量债券风险的评估体系,向投资者提供金融信息和债券评估资料,并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

随后,信用评级扩展到工业债券和公用事业上,评级范围也越来越宽,1918年扩大到对外国政府在美国发行的政府债券评估。面对巨大的投资者需求市场,信用评级业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信用评级业是一个没有进入壁垒的自由竞争行业,市场自律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注册萨摩亚公司]大批公司破产,债券到期不能偿还,投资者损失巨大,才开始认识到信用评级的作用,监管机构才明文规定须有评级机构为债券进行评级,并以评级结果作为投资的主要依据。

与此同时,随着评级机构逐步建立市场声誉,评级结论也开始被政府监管所采用。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了“交易商最低清偿标准——净资本规则”,首次提出了NRSRO(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概念,并将NRSRO的评级结构纳入了联邦证券监管法律体系。

2006年9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首次确立了SEC对信用评级机构(主要是NRSRO)的监管权力,并公布了NRSRO资格的认定标准及程序,明确了NRSRO的注册与信息披露义务。

信用评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亦促进了信用评级业的全球普及化,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全球开疆拓土,其它国家也纷纷建立本土化的信用评估公司。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诞生评级行业。1987年,国家对企业债券实行统一管理,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体改委考虑到债券市场统一、规范的特点,提出了在各地组建资信评级机构的设想,成立了第一家银行系资信评级机构——吉林省资信评估公司。1988年3月,第一家独立于银行系统的社会专业资信评估机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建立。之后,新世纪[11.56 -0.77% 股吧 研报]、中诚信、大公国际等评级公司相继成立。

由此可见,国内外评级机构发展历程不同,而这亦引致利益诉求和竞争格局的迥异。

“中国评级行业的发展是以政策为导向而非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监管层只给了你一个市场,但并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使得行业从业者关注的是如何去争抢既定的蛋糕,而不是把这个蛋糕一起做大。”一位资深评级行业人士认为,由此带来的评级公司竞相压价、买卖评级结果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在我国开展评级业务需要获得监管部门的执业资质,使得现有评级机构事实上获得了在评级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同时目前没有建立对评级机构有效的评价和惩罚机制,也使得评级机构不规范竞争的成本很低。而中国债券市场的多头监管,也导致评级公司对同一企业在不同市场的评级标准缺乏一致性,没有建立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

此外,国内评级行业事实上缺乏一个声誉约束机制。虽然评级机构对企业的违约概率和损失率会有一个判断,但在给级别的时候,并没有具体级别的约束机制。对于一家公司到底是给AA还是AA+?基本上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而非基于客观的评估。

[注册卢森堡公司]而由于基础数据的缺失,评级结果的准确性也无法验证。这导致评级报告的质量与收入无关,级别的竞争却与市场份额直接相关,即在面对同一客户的时候,谁给的级别高谁就受客户欢迎。

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评级机构采用的发行人付费模式存在内在利益冲突,使得评级机构也容易受到利益驱动与发行人结成利益联盟。

不可否认,我国信用评级业要建立公信力仍任重道远。

现成公司热 | 信托基金 | 财务管理 | 政策法规 | 工商注册 | 企业管理 | 外贸知识 | SiteMap | 说明会new | 香港指南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香港瑞丰会计事务所
客户咨询热线:400-880-8098
24小时服务热线:137 2896 5777
京ICP备11008931号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