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企业重组上市IPO

新能源车准入门槛提高 拟建国家队应对全球挑战

来自多家汽车企业的消息显示,他们已收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的讨论稿,等各方上交相关意见、经主管部门讨论修订后,7月份将正式向国务院上报该方案。如顺利通过,该《规划》则进入实施阶段。届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真正进入有规可循的时代。

据了解,《规划》旨在引导2011年至2020年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其中纯电动汽车为主要战略方向,最终实现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知情人士透露,“《规划》主要内容涵盖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到市场推广、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等多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相应的产业政策框架。此外,根据此前调研所得,并综合考虑业内人士、专业机构的建议和意见后,《规划》中列出一系列扶持节能及新能源汽车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投融资政策。”

一心想跻身新能源汽车盛宴的企业们发现准入门槛变高了。据了解,讨论稿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限制新能源汽车的无序竞争,因此提出了市场准入制度。知情人士透露,《规划》对那些想得到国家扶持的企业,做出了明确的资质规定。具体包括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投资规模、研发实力等。各汽车企业深知,只有跻身扶持名单之列,方能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工信部正着手研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坦言,节能及新能源汽车的工作要按照国家战略组建国家队。国家要求《规划》既能积极引导地方和社会投资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又要防止一哄而起,避免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现象的发生。

“按照这一思路,一些有技术及资金优势的国有汽车集团将成为扶持对象。”招商证券[0.00 0.00%]高级分析师谈际佳表示,“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发生的投资泡沫、产能严重现象,已经引起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管理层不希望新能源汽车重蹈覆辙。”原德尔福亚太区总裁全春泽表示,“无论在中国还是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都存在严重的资源不足,因此必须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重点突破。”

据了解,目前国内第一个欠缺的是资金。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资金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各地政府都“抱自家的娃”,导致政府投资极度分散;此外,企业各自为政也导致了不少项目重复建设。一项统计显示,13家中国车企(包括中国前五大汽车集团)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投资总额尚不及一个通用汽车。据公开数据显示,13家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上共计投资不超过180亿元,而通用汽车雪佛兰Volt电动车的研发耗资就高达50余亿元;丰田汽车每年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资则高达500亿元。此外,即使财大气粗如丰田汽车者,考虑到巨大的前期投资和漫长的投资回收期,也走上联合开发新能源汽车之路。丰田汽车、日产汽车、松下等日本企业已宣布联合开发汽车锂电池。

此外,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目前中国并未建立起新能源汽车人才培育体系,多数汽车企业及高校从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人员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中美新能源新政追赶赛

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各国的国家战略。一场扶持政策比拼赛悄然在中美两国展开。当中国酝酿出台新能源汽车一揽子扶持政策之际,大洋彼岸的美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也进一步升温。

近日,美国奥巴马政府表示,将最高支出60亿美元推进电动汽车发展,如加大汽车电池技术研发补贴力度、帮助电力公司和业主修建充电站、提供电动汽车购车消费税抵免等。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电动汽车的政策,如耗资250亿美元资助汽车生产企业们、给予消费者每辆电动汽车7500美元的消费税抵免优惠。

走出破产困境的通用汽车成为电动汽车坚定的拥护者及受益者。近期,通用汽车表示,前4400名购买雪佛兰VOLT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将享受免费安装240伏家庭充电桩的优惠。这一项目其实得到美国能源部执行的交通电气化计划的资助。该项目计划共资助建设15000个家庭充电桩,其中4400个给了VOLT的消费者。此举旨在消除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充电站短缺、充电难问题的顾虑。

在谈到美国为何砸巨资于电动汽车时,美国能源部政策和国际事务助理部长David Sandalow说得很坦率,“在全球其他地区,电动汽车技术上处于迅速提升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美国是否打算引领这一技术?”

据了解,中国《规划》明确提出了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方法。如未来5年内,中央财政中将拿出300亿元用来推广新能源汽车。另外,将大力拓宽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的融资途径,如鼓励各类资金参与前期投资、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优势企业上市融资。

现成公司热 | 信托基金 | 财务管理 | 政策法规 | 工商注册 | 企业管理 | 外贸知识 | SiteMap | 说明会new | 香港指南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香港瑞丰会计事务所
客户咨询热线:400-880-8098
24小时服务热线:137 2896 5777
京ICP备11008931号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