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注册香港公司好处

文化产业倍增须找准着力点

2月28日,文化部发布了《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下称《计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翻一番的目标。《计划》还就如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变量的扩张为质的提升、实施东中西差异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扩大文化消费和增加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同时《计划》还提出要通过9大重点项目带动和11个重点行业快速发展以及6大措施保障倍增计划顺利实施。

[注册BVI公司]倍增计划没有拔苗助长

对于刚刚出炉的《计划》,业内人士反映不一。有人认为,“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意味着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真正来临。也有人认为,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文化产业一直处于边缘化,国家在人才培育、资金投入以及招商政策等方面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尚缺可持续增长力,在短期内要实现倍增计划似乎有些困难。

北京邮电大学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茶洪旺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却是文化产业小国,这两者并不匹配。把文化当做产业来发展,并提出倍增计划,这是个正确方向,产业本身代表市场导向。但倍增也要讲究质量,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倍增计划的动力是什么?造成倍增的瓶颈是什么?目前文化产规模还很小,还存在体制机制不顺、科技创新力量薄弱等方面制约因素,在短期内实现倍增计划有一些难度。

那么,此次出炉的倍增计划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励小捷向有关媒体介绍,《倍增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在两年前就启动了,先后有近50名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参与其中。经过不断调研论证、文件起草、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等环节,经文化部部务会审议通过,最终形成了向社会正式发布的《倍增计划》。

励小捷还表示,这是一个中期的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实现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倍增等一系列目标。但与此同时,[注册开曼公司]《倍增计划》并不局限于“十二五”时期,而是放眼更长的一个阶段,紧紧围绕六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来编制,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也都是着眼于更长一个时间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对于倍增计划的可行性,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从市场需求和增长条件两方面作了分析。他说,首先是有强大市场需求,在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后,人们有着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2004年—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率是23.2%,而2008年—2010年则达到了24.2%,因此,“十二五”期间“20%”的目标比前几年的平均增长率还低。其次是六中全会后,各地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提高,不管是资金投入,还是政策扶持,都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条件越来越优越。因此,倍增计划既没有拔苗助长,也不是难以实现的目标,而是切实可行的。

产业倍增必须找准着力点

《计划》提出,要努力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对此,辽宁省葫芦岛市文广局局长韩庆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出台,至少从某一个层面表明相关部门已将文化产业发展提上了重要议程,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决定,这预示着我国文化事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但文化产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不断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目前文化领域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也尚未形成若干大的骨干企业和支撑产业,要想取得快速发展,必须找准着力点。

韩庆春就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瓶颈以及增加文化消费总量的难度作了进一步分析。他说,“就拿我们葫芦岛市来说,葫芦岛市总人口只有280多万,城市人口不足40万,这意味着文化需求的人口支撑力远远不够。此外,文化产业隶属文化行政部门管理,文化部门并非经济部门,对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定位不那么确切,究竟是‘经济文化化’还是‘文化经济化’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还有,文化管理部门人员编制又少,现有工作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已十分繁重,大家每天只能忙于日常管理活动,很少有时间去研究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

韩庆春认为,在众多的制约因素中,掣肘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还是资金投入不足问题。现在一些公益性文化活动由于缺少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很难在地方如期进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前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流于形式,一些地方并没有真正将文化产业纳入发展目标,招商引资项目也很少将文化纳入范围。即便纳入发展目标,也有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如土地、资金投入、人才培育等系列难题都会随之而来。

因此,在韩庆春看来,在政策不够重视、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人才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在短期内要实现大突破、大发展还有一定难度。

对于倍增计划的实施难度,刘玉珠也做过分析: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实施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政策体系不健全,缺少具体可行的政策。文化产业到现在只有11年发展时间,原来是文化事业,不与金融、资本市场发展联系,现在成为文化产业,就需要配套的产业政策。

文化企业并购整合将风起云涌

《计划》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方面提出,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兼并重组,形成一批有影响、有品牌、有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航母”。与此同时,《计划》明确提出扶持中小文化企业,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体。

培育市场抓大不放小,这让许多文化企业包括传媒在内有了更多期待。《今日科苑》杂志社副社长夏女士与本报记者探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问题时表示,“文化企业大发展大重组,首先生存是第一位。现在文化企业仅凭某个单一业务很难持续生存下去,因此兼并重组,实现多元化、集约化发展是必由之路。”

夏女士说,今年我们杂志社也进行改制,实行国有民营、自负盈亏、独立法人的运营制度,由法人投资,效益归投资人所有,职工报酬与劳动效益直接挂钩,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许能激活大家的积极性。但我认为,杂志也好,文化企业也好,互相之间必须要加强资源整合和业务合作,否则很难做大。

对于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夏女士认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必将迎来大变革、大繁荣,其间蕴藏着许多商机,大家对未来都非常看好,并酝酿着新的目标与计划,等待时机成熟再进行大的动作。她本人也正在着手策划一些书画艺术、文化展示活动项目,目前正处在调研阶段。

茶洪旺说,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文化产业化必须要以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核心,要与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期间还要防止一些地方为了完成倍增GDP而片面引进国外低俗的文化产品,或搞文化产业大跃进。

对于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兼并重组,茶洪旺认为,这有利于文化产业的集中化、多元化经营,这也意味着今后文化企业的并购整合将风起云涌,但兼并重组一定要打破界线,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不搞行业垄断,政府不要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兼并重组。

现成公司热 | 信托基金 | 财务管理 | 政策法规 | 工商注册 | 企业管理 | 外贸知识 | SiteMap | 说明会new | 香港指南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香港瑞丰会计事务所
客户咨询热线:400-880-8098
24小时服务热线:137 2896 5777
京ICP备11008931号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