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注册香港公司好处

自主创新开启“为世界创造”大门

世界金融危机至今尚未平息,国际间的贸易摩擦日渐频繁,这一切让中国人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迫切性。加强自主创新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从政治、经济方面讲,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自主创新实际上是国家的自主,是站在整个国家利益上的自主,是代表国家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自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的一番话道出了自主创新的紧要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种种现实挑战。外贸依存度依然很高,贸易摩擦日益凸显;企业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备受遏制;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削弱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的产业关键技术实行封锁战略,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这一切也成为了“十二五”期间不得不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低价竞争戳破出口“泡沫”

近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几个字在高层口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无论是十七大,还是201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将其列入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中央如此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首先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弊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老问题依然严重,而且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而逐渐出现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和谐、不安全的新问题也日益严重。这种粗放而失衡的经济发展模式遭遇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社会冲突增加等生态环境、贸易环境和社会环境恶化的阻碍。

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这种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的副作用完全显现出来了。在各国举起贸易保护大棒的情况下,我国的出口遭受了沉重打击。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0月起中国外贸出口连续大幅下挫,11月份同比出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累计降幅达21.8%。直到2009年12月份,中国外贸出口才首现14个月以来的正增长。专家分析,真正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需要2至3年的时间。

更加让人忧心的是,备受期望的新兴产业也有了重蹈“中国造”的覆辙。在去年底举行的第108届广交会上,出现了这样一个让人忧思的状况:出口售价不到1100美元的电动自行车,进口的锂电池成本就占了1000美元。表面上看起来是科技主导的新兴产业,骨子里走的还是劳动密集、低价竞争的出口老路。

一些所谓的高科技产品甚至也遭遇了贸易壁垒。究其原因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我国很多高科技产品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技术标准、环保指标、各种性能相对有些落后。这往往会成为外国人的‘口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姚新超对《中国产经新闻》说,而解决之策也唯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创造核心竞争力。

创新主体缺失

我国对自主创新不可谓不重视,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也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在产业层面效果一直不明显。

进入新世纪[21.60 1.60%]以来,自主创新已被作为国家战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为鼓励自主创新,国家近年来已出台了90多项配套政策,如“技术开发费150%抵扣所得税”。中央财政的科技投入也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

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我国很多产业仍然缺乏能够支撑产业升级的技术基础。“我国目前与世界上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鲜明特色是知识创造的速度比较快,明显弱点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比较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上直言。

企业创新主体没有得到尊重,阻碍着自主创新巨大潜能的释放。不管是按照西方国家已有发展经验,还是从我国现实出发,企业都应是自主创新的绝对主体。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还远未担起主体重任。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仅以种子企业为例,全国的8700家种子企业中,真正具备科研能力的不足百家。大多数种子企业靠“套牌”、“盗版”为生。他们的存在严重创伤了中国种业的创新力。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体制机制。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投入的人力财力虽不少,但是从市场需求角度拉动技术创新的政策存在重大缺失。当前,我国部分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还不健全,部分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争资源、争项目上,通过寻租来获取高额利润,而非通过发展核心技术来寻求企业进一步发展,这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自主创新热情。

居全国之力来创新

自主创新的乏力,不禁让人想起,我国上世纪创造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的奇迹。这都是在“举国体制”下完成的。

“十二五期间,我国需要重提‘举国体制’。尤其在重大战略领域和产业基础技术方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腾飞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时代变了,也许我们不能照搬改革开放前的“举国体制”,但这种思想、理念不能丢。

黎雪荣也表示,一般而言,自主创新的主体应该为企业,政府主要是起引导作用。但是在中国自主创新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仅凭企业实行自主创新,恐怕很难有明显的效果。在一些重要领域和重大技术方面,政府有必要采取举国体制,尽快实现技术突破。“重大战略高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不能用市场换技术得来的。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

当然,这一自主创新方式只局限在某些领域和技术上,真正要实现自主创新还需要依靠企业的推动。“而要真正引导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主创新上,让企业更加注重长期利益和长远发展,就需要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黎雪荣说。

政府应该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验室和中试基地,有条件的积极发展成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还可吸收民营企业参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等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行业、区域创新平台的建设。

现成公司热 | 信托基金 | 财务管理 | 政策法规 | 工商注册 | 企业管理 | 外贸知识 | SiteMap | 说明会new | 香港指南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香港瑞丰会计事务所
客户咨询热线:400-880-8098
24小时服务热线:137 2896 5777
京ICP备11008931号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