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注册香港公司好处

聚焦煤电谈判:监管层欲控合同煤价 煤企欲催生市场煤价

一边是煤炭价格不断上涨,煤企对今年电煤合同价格的上涨满怀期待;一边是电价未动,火电企业亏损严重叫苦不休。双方的矛盾正在不断升级。

而眼下,又到了2011年重点电煤合同谈判的时间,双方会何去何从?

12月6日,国家发改委下发《2011年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指出2011年重点电煤合同价格维持上年水平不变,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涨价。

而这一举措究竟能否缓解双方的矛盾呢?

通胀压力下控制煤价意在控制电价

11月份CPI达到5.1%,创下28个月以来新高。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最近表示,国家和地方已经采取多种措施稳定物价,12月份CPI涨幅将会降到5%以下。

12月10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把稳定物价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控制物价上涨显然已经成为国家发改委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煤炭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在当前国内物价普遍上涨,通胀指数节节攀升的情况下,为了弥补火电企业的发电亏损而上调电价,只能加剧当前通货膨胀形势,增加老百姓生活负担,这是不现实的。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物价水平较高的情景下,提高电价必然会加剧我国目前乃至明年的物价上涨压力。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此,国家发改委试图通过控制煤炭价格上涨从而达到不调整电价的目的,进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

此外,明年合同煤价维持在2010年的水平,执行的可能性比较大。目前,政府部门对物价调控的力度较大,并且煤企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想调控合同煤价还是比较容易的。

合同煤价维持不变

煤企仍有较大利润空间

由于煤炭价格不断上涨,山西煤企今年给出的煤炭价格每吨上涨了40元,比去年的合同煤价格上涨9%。但是发电企业的煤炭涨价预期则在5%左右。

宋智晨表示,对于煤企来说,肯定是希望少卖合同煤,多卖市场煤来获得更多的盈利。而随着煤炭价格的上涨,电力企业则更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合同煤。双方的矛盾除了合同煤的价格,还有合同煤的供应量。

他指出,关于合同煤的谈判,双方不会约定具体的量,只是有一个大体意向。对于煤企来说,还有一个履约率的问题。目前煤炭处于卖方市场,还是煤企说了算。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中国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也认为,煤炭企业依然控制着煤炭价格的主导权,在煤炭企业居于优势地位的前提下让其让出较大的利益是困难的。煤企完全可以通过减少合同煤的供应量,甚至降低质量的方法以减少政策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宋智晨指出,今年年内煤炭价格上涨的空间不会太大,毕竟目前调控力度比较大。但是从长期来看,煤炭价格还是呈现一个上涨趋势。一方面由于资源稀缺性和煤炭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从历史走势来看,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前,国际煤炭价格是200美元每吨。而目前国际煤炭价格为110元每吨,随着全球以及中国经济迅速回暖,不论是国际煤还是国内煤的价格,都还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因此,他认为,合同煤谈判只是限定了合同煤价,随着煤炭价格的上涨,市场煤价必然上升,而煤企也会获得更大的利润。煤企的盈利能力还是很强的。在当前的煤电合同谈判中,煤炭企业也应自觉从社会民生的角度出发,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合理控制煤炭价格。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煤炭行业分析师李廷则称,不论是从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来看,还是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都对发电企业不利,煤炭企业占据明显谈判优势,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出来进行调停。

市场不对等

对煤企和电力企业均不利

由于我国一直实行“市场煤、计划电”管理政策,煤炭价格基本由市场来决定,但是电价却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控制。因此不断上涨的煤炭价格,让火力发电厂叫苦不迭,只要煤炭价格一上涨,发电企业就喊亏。

中电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国内火电企业的亏损面已达50%。

中电联认为,近年来,“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性矛盾依然突出,电力企业已难以承受煤价频繁上涨和电价调整滞后造成的刚性成本增加。

宋智晨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在合同煤的谈判中,政府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主要还是依靠煤企和电力企业双方协商签订合同,但是煤企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而电力企业基本不存在市场化,在市场不对等的情况下采取市场化形式,这对电力企业来说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必要进行调控。而政府的长期调控,必然会阻碍煤企的市场化程度,并减缓电力企业的市场化进程,长远来讲,对双方来说都是不利的。

现成公司热 | 信托基金 | 财务管理 | 政策法规 | 工商注册 | 企业管理 | 外贸知识 | SiteMap | 说明会new | 香港指南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香港瑞丰会计事务所
客户咨询热线:400-880-8098
24小时服务热线:137 2896 5777
京ICP备11008931号
微信二维码